2024年03月28日
微信

关于爱的第二篇读书笔记:历史大浪淘沙 唯爱是最终主题

作者: 戴西蒙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8年03月10日 08:37 |
播放

二十世纪发生了太多事情,其中最让人惊心动魄的是两次世界大战,民粹主义和恐怖主义的诞生使得人心的不平安趋向极点。在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阶段,民众生活有太多痛苦,太多苦难,所以,欧洲兴起共产主义,于是左翼与右翼大大厮杀;在此期间中国也结束了漫长的封建社会,辛亥革命带来了全新的开始,直到1949年中国终于翻开历史的新序幕。

今天,无论对于中国,乃至世界,人心的安全感需要重新建立,而知识大爆炸和信息传播的发达也使得这种不安全感更加强烈而无可逃避,宗教原教旨主义已经渐渐被自然神论性质的自由派信仰瓦解,而绝对主义越来越少,相对主义越来越多,道德泛滥,离婚率变高,在泡沫化的幸福感之下是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疲乏的精神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近,却也可能更远。

引用狄更斯《双城记》里的那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蠢的时代。

然而上帝从来没有错,祂是一切的主宰,祂要拯救一切。新约时代是一个持久的过程,耶稣的诞生只是一个开始,祂所教导的真理却是人类需要漫长的历史才能实现的。如果旧约时代的律法是摩西颁布的十诫,那么新约时代的律法就是耶稣更新的两条诫命——耶稣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

爱,便是人类历史历经浩劫之后最终的主题。

人类必须要经历一场与爱相违背和对立的仇恨和冷漠所带来的苦难世界才能学会深刻反思,因此在二十世纪这一个特别的世纪里,出现了两本非常伟大的关于爱的主题的书籍,一本是c.s路易斯的《四种爱》,另一本就是埃里希.费洛姆的《爱的艺术》。

前一篇文章,我泛泛的浅谈了一下c.s路易斯的《四种爱》作为抛砖引玉,今天我想更加侧重写读埃里希.费洛姆的《爱的艺术》之后感。

《爱的艺术》这本书回避了枯燥深奥的学术词语,在阅读的过程中深感作家埃里希·费洛姆努力的用最浅显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的娓娓道来这个古老而永恒的命题——“爱”。

爱并不是与人的成熟度毫无关系的一种情感冲动,恰恰相反,爱的必要条件是一个健康的人格和完善的品质才能拥有的,因此爱是一门艺术,需要学习和培养,训练和修行。

作者埃里希·费洛姆受两个人影响颇深,一位是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罗伊德,另一位是马克思。深刻极致的心理学分析和伟大的社会学视野奠定了弗洛姆对于爱的认识基础,因此这本《爱的艺术》是一个从人道主义和精神分析的角度诠释爱的方法论。

爱,并不是单单是一种情感,而需要品质、意志、理智、修养和方法,这是读这本书最初的启发,如同简·奥斯丁的《理智与情感》中的埃莉诺用强大的意志力抑制自己的感情,用清晰的理智管理自己的情感,用知识和修养疏导自己的情绪,最终以最平静深刻的方式去爱着爱德华,而这样便使得本来就爱着埃莉诺的爱德华就会更加有力量去回报她的爱,这样便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也就是所谓的“相爱”;与之相比的妹妹玛丽安却是只有情感的爱着,没有理智的疏导,没有方法和技巧,没有意志力的控制,没有足够的知识和修养,甚至没有纪律性,因此导致失败的爱恋。而后者这种情况往往一开始就是错的,因为她会选择不合适的交往对象,所以简·奥斯丁笔下的玛丽安刚开始选择了花花公子威洛比,在经历了一场痛苦的挫折与摔打之后才觉悟到原来布兰登上校才是真正的绅士,于是她开始学习姐姐埃莉诺理智的爱。我想整本《理智与情感》就是玛丽安成长的历程,也是每个女孩都有可能要经历的青春,如此,成长便是一种美丽的疼痛,在这个疼痛中我们如同珍珠在牡蛎里脱变的过程,这过程就是我们学习爱的方法和技能,培养爱的修养和能力的过程。

摘录书中第一句话:

“最重要的是学会一个人单独地待着,而且不看书、不听广播、不抽烟、不喝酒。有没有集中的能力表现在能不能单独地待着,而这种能力又是学会爱的一个条件。正因为我们不能自力更生,所以只能把自己同另一个人连在一起,这个人也许就是我生命的拯救者,但是这种关系同爱无关。”

我们能承受甚至享受孤独,我们才能去爱另一个人;因为爱不是一半加上另一半成为一个整全,而是两个整全的生命互相支持和互相给予,如同纪伯伦说:“在你们合一之中,要有间隙。让天风在你们中间舞荡。彼此相爱,但不要做成爱的系链,只让她在你们灵魂的沙岸中间,做一个流动的海。彼此斟满了杯,却不要在同一杯中啜饮。彼此递赠着面包,却不要在同一块上取食。快乐地在一处舞唱,却仍让彼此静独,连琴上的那些弦也是单独的,虽然他们在同一的音调中颤动。彼此赠献你们的心,却不要互相保留。因为只有‘生命’的手,才能把持你们的心。要站在一处,却不要太密迩:因为殿里的柱子,也是分立在两旁,橡树和松柏,也不在彼此的荫中生长。”

很多时候我们选择恋爱、结婚、交友等都是植根于自身的孤单和寂寞,而孤单与寂寞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状态,更是一种灵魂无处安放的状态,是一种深深的不安全感,因此迫使我们急切的去寻找伙伴,如同柏拉图说人被砍成两半,人生下来就需要翻山越岭的去寻找另一半,这种心情构成了我们渴望爱情和友谊的根源,但是却没法让我们真实的在爱情和友谊中获得满足。

费洛姆说:“孤独的感觉是所有焦躁的根源。”而焦躁却是两个人相处最容易产生矛盾的根源,因此太多爱情和友谊都是从孤独感出发走进更深的孤独感。爱是一种彼此建构,在这种建构必须建立在已经建构好一定的框架基础上才能有效实施的。

耶稣说:“爱人如己。”所以爱别人之前一定要有一个基础就是学会爱自己,我们在教会中常常听到一句话:“舍己和奉献。”因此很多人陷入其中认为爱别人就是付出完全的自己,而实际上很多人并没有真正的自己和完全的自己,我们怎么可能给予我们自己并没有的东西呢?!所以舍己是建立在拥有自己的基础上,那么拥有自己就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自我建构,自我建构一种健全的人格和完善的品质。

复旦大学陈果教授说了一句话:“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这句话的含义就是无需别人来欣赏我们,喜欢我们,我们自己就已经很喜欢我们自己,也就是所谓的自我接纳;当我们把接纳自己这种任务归还给我们自己,而无需向他人要求时,我们就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同时也就没有侵犯别人的自由,放过了自己,也放过了别人,这样的轻松便带来了健康的人际关系,这种自我接纳就叫做“自信”。而在这种不做作不刻意不矫情的状态下,别人对我们的接纳和欣赏就是在自由意志下自然的形成,因此足够真诚,从而我们才能获得更大的鼓励,这就是在自我建构已经完成的基础上被他们美好的建构的,反之我们也同样在被尊重和自由意志下建构着他们,从而带来反复不断的良性循环,这种彼此自由自发的给予才叫做“相爱”。

摘录书中第二句话:

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当我们生下来的时候,几乎没有爱的能力,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努力去被爱,因此我们哇哇大哭,这也是每个婴儿的本能,直到母亲的怀抱温暖婴儿时,婴儿才会露出笑容,因此婴儿去爱是因为被爱,同时也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爱,这就是人最原始的状态,这就是所谓天性。而这天性需要在文明的历程中经历洗涤和锤炼,因此成长的过程就是一种改造的过程。假如这个世界全都是婴儿,那就不存在爱,人人都是巨婴的社会危机就是人人都不能去爱,而渴望被爱,因此才会产生矛盾和战争。

在但丁的《神曲》里描述地狱的人和天堂的人手里都有一把长长的大勺子,而这把长长的大勺子无法把食物喂到自己的口中,于是地狱的人在活在饥饿当中,然而天堂的人却将自己手中的长勺把食物喂进别人的口中,于是天堂的人们都活在饱足当中。席慕容说:“幸福不仅仅需要必须的物质基础,同时也需要活在一种文明之中。”我想这种文明的国度就是天国的临在!而天国临在的国度特征就是国民彼此相爱,而不是彼此绑架、索取、苛求;因为每一个人都顺利的从婴儿自恋的状态成长到一种成熟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我爱你,所以我才需要你!”而不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生活中有太多情杀和殉情都是因为我们的爱在本质上是一种苛求和索取,因为匮乏,而不能给予,导致一旦失去所爱的对象,就等于失去某种生命力的源泉,因此失恋才会有一种生无可恋和生不如死的感觉。

而如果我们如同耶稣基督那样在自我完善的基础上一心考虑的是给予,那么情况就是另一种可能:不是我们不能失去别人,而是别人不能失去我们。纪伯伦这样描述过耶稣对玛利亚的爱:当耶稣看见玛利亚时,就对她说:“他们爱你是因为他们自己,而我爱你却是因为你!”这句话狠狠的击中男权社会男人对女性的占有欲之要害,同时也给我们一种普遍启示,就是真爱的出发点并不是自己,乃是爱的对象。假如我们失去一个人可以让那个人幸福快乐,那就让我们潇洒的放手;假如离开一个人可以让那个人获得自由,那就让我们华丽的转身,因为有时候爱是在一起共同分享,而有时候爱却是一种成全。

多少父母一辈子把儿女绑在身边,因为害怕晚年的孤单和落寞,所以就不惜牺牲儿女一生的追求和向往,而这些父母爱孩子的心不是为了孩子,而是为了自己,所谓养儿防老。
多少情人用毁灭和伤害的方式来绑架另一个人的身心,因为害怕分手如同一场不打麻药的外科手术,所以无法忍痛割爱。

所有这一切都来源于我们的爱从未指向过爱的对象,而是从一开始就绕着弯子指向自己。我们爱自己并没有错,但是我们没有权力要求别人来爱自己,因此成熟的爱是:“我爱你,所以我才需要你!”不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所以我才爱你!”

二十世纪的女权运动使得女性可以获得工作的自由和机会,这样女性便拥有经济独立的能力,在经济独立的基础上,女性选择婚姻再也不用是那种:“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女性再也不用为了需要一个男人养育而嫁给一个男人,而是因为喜欢一个男人,而嫁给一个男人,拥有这种独立自由的状态才会体现成熟的爱,反之在旧中国有太多女性结婚的目的就是为了生存,在需要被男人养育的情况下去服侍一个男人,如同张爱玲说过一句话:“有些婚姻,对于女性来说就是一场长期卖|淫。”因此我们需要做到自己足够可以自我给予,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有健康的关系和成熟的爱。

摘录书中第三句话:

“爱首先不是同一个特定的人的关系;它是一种态度,一种性格倾向。这种态度、性格倾向决定了一个人同整个世界的关系,而不是同一个‘爱的对象’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只爱一个人,而对其他人漠不关心,他的爱就不是爱,而是一种共生性依恋或者是一种放大的自我主义。”

c.s路易斯的《四种爱》里有一句话是这样阐述爱情的:“爱情到了极致最危险的地步是对于爱的对象如同天使一样,而对于除了爱的对象的其他一切如同魔鬼一样。”

美妙绝伦的印度泰姬陵就是在这种极致的爱情下产生。莫卧儿王朝第5代皇帝沙贾汗为了纪念已故皇后姬蔓·芭奴而兴建的陵墓就是通过汇集全印度最好的建筑师和工匠,还聘请了中东、伊期兰地区的建筑师和工匠,更是耗竭了国库4000万卢比,导致莫卧尔王朝的衰落。相传这位皇帝为了使得自己为爱妃的建造的宫殿绝无仅有,于是在宫殿建造完工之后就杀死所有建筑师。尽管泰戈尔说:“泰姬陵是‘永恒面颊上的一滴眼泪’”马克·吐温也因此说:“爱情的力量在这里震撼了所有的人。”然而这座美轮美奂的、在建筑历史上的奇迹之作却是多少人的鲜血乃至生命来送换取,这位深情的丈夫却是一位薄情的君王,不仅给人类带来了骇世惊俗伟大建筑,同时也给我们一个启发,就是c.s路易斯的《四种爱》中那句话:“爱情在最酷似上帝的时候便堕落成了魔鬼。”

在历史的沉痛鲜血中,我们才明白爱实际上是一种性格,一种人格,一种稳定的人际关系特征,而非单单与某一个特定的人之间某种特殊的感情链接,因为情感的属性是变化,如果我们与一个人相处完全依照情感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如同c.s路易斯说:“爱情的短命是恶名昭彰的,它却打着天长地久的旗号!”

然而,爱情并没有错,错的是如果一个人只有爱情的情感属性,却没有爱的人格特质,那么这种情感属性是无法长存,会过期;而爱的人格特质才是爱情的保鲜剂和防腐剂。

如果我们只爱一个人,如果我们的心灵只有爱情,那么我们就根本没有爱;
如果我们真的爱一个人,我们就会因此爱全世界,透过与一个人体验真实的包容和理解来认识全世界,通过与一个人感受真实的美好和快乐来融入全世界;
如果我们爱一个人,我们就会因此更加热爱生活;
如果一个人只爱他的对象,而对其他的人无动于衷,他的爱就不是爱,而是一种共生有机体的联系或者是一种更高级意义上的自私;
如果我确实爱一个人,那么我也爱其他的人,我就会爱世界,爱生活;
如果我能对一个人说“我爱你”,我也应该可以说:“我在你身上爱所有的人,爱世界,也爱我自己。”

聪明的女子会选择对任何女性都绅士的男子,愚蠢的女子会依恋只对自己倾慕对别人却冷漠的男人。
睿智的男人会选择性情温柔善良的女人,愚昧的男人会痴情于只对自己性感的女人。

因此,真爱的特质实际上就是博爱,爱绝不仅仅是喜欢、好感、感情这些东西组成,可能喜欢、好感、感情这些东西会成为爱的开始,然而最终实现爱的却是一个人对生活和世界的积极态度。

爱是古老而永恒的话题,我将继续用连载的方式与大家一起分享关于爱的读书笔记,当然,到了最后,我们一定要打开的是圣经哥林多前书那篇关于爱的伟大箴言。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