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微信

观察|| 从“春节钟摆式复兴”现象谈谈打工移民对城市教会的冲击

作者: 小斌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8年01月13日 14:10 |
播放

编者按:又到一年春节时,数亿人踏上从城市到老家的各种交通工具,希望品尝家人团圆的滋味。往往每年的春节,城市化使得各地的人口流动好似一场“候鸟大迁徙”般。而信徒在城里面的教会和老家里的教会也呈现一种“钟摆式”的现象——春节时,城里教会空落落,老家教会挤满堂;春节后,老家教会的信徒又涌回到城里。可以说,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这是过去近10年以及未来至少五年内仍旧会持续的现象。这种现象值得观察与思考,本文是一位江苏的基督徒对此现象的探讨。

第一次去姐姐所在的城市,一大早她就催我快点儿,去晚了,教堂没地坐,今天人超多的。因为,每月第一个主日,按照教会惯例是领圣餐的日子,教堂总是会挤得满满当当的,大量的“圣餐基督徒”每月只有这一周来聚会,所以人格外多。若是去的稍晚一些,就没地方坐了,只能站在门口,很是尴尬。

于是,一家人急急忙忙驱车来到教堂,路上小堵了一下,还是迟到了,已经开始讲道。老姐叹气说,完蛋了,肯定只能站着了,还有点埋怨我早上太拖沓耽搁了。

进到教堂,却发现还有很多空位。这下,确实尴尬了,刚还姐还和我说教堂会有很多人,结果,弟兄姐妹稀稀疏疏的,并没有那么多。我反问老姐,你不是吹牛有很多人吗?

聚会后刷朋友圈,看到很多弟兄姐妹发聚会的照片,惊讶地发现,城里教会好几个都是略显空荡,有点无精打采的样子。乡村教会反而都是满满当当,像是过年一样。

——这么看来,肯定是因为春节将近,大部分打工者都回老家了,而这其中也包含了大量的基督徒。

于是,这个现象引起笔者很多发散性的思考。这里,也逐一写出来想与大家一起探讨探讨。

首先,想到之前一直都在讨论的农村教会的凋零,城市教会的复兴。如今看来,似乎成了一个伪命题。
农村教会确实凋零了,城市教会却还没有真正的复兴。

准确的表达应该是:农村大量基督徒进城打工,离开农村教会,导致农村教会凋零。这些基督徒进入城市教会,带来了城市教会复兴的表象。然而,实际上,城市未必多出多少明显比例的新基督徒。大量的打工移民基督徒,造成了这样的复兴假象,使得不少城市教会持盲目乐观的态度了——看上去信徒的年轻化,并不是因为传福音的缘故,不少比例上应该说是有打工潮的红利。

第二,很多教会都会讲信徒要委身的问题,从教会管理角度,或许无可厚非。然而,这样的身份认同,对于打工者,实在是有些许残忍了。他们到底属于哪一个教会呢?他们应该委身哪一个教会呢?说的直接点,他们应该事奉于哪一个教会,应该奉献给哪一个教会?

城市教会牧养了这些"移民"基督徒大半年,理所当然的认为他们应该奉献给城市教会。可是农村教会穷,可能就等着大伙过年回去狠狠地奉献一笔。他们该如何抉择还真是难解啊!这些人,要如何谈委身呢?

教会往往出于自己的管理成本考量,并不将流动性的弟兄姐妹视为长期牧养对象。对他们也就是,你来听听道就可以了。对于事奉人员则很强调委身,委身是一件有很大张力的事。说个很极端的例子,老家教会的一个弟兄,有两个女儿,就那么一亩三分地,又没有手艺,因为参与教会的奉,被教会要求,不可以离开。他几次想外出打工,都被弟兄姐妹咒诅般的阻止了:“一日委身,终身为仆。”“传道人改行,家破人亡。”...所以在农村教会,留下的大部分穷困潦倒,过得好的长期外出打工,不在当地教会。长此以往,自然而然,教会就没什么好的影响了,剩下一些老人家,凋零的趋势势不可挡。也就逢年过节偶尔热闹一下,这显然不足以支撑一个教会的发展。城市教会也是如此,教会大量的事工捆绑了很多事奉的基督徒,时间、空间都被锁死了,正当壮年,却没有什么活力。

第三,谈谈城市教会的尴尬,错以为每年新增大量基督徒,因为每次聚会都能挤满大堂,造成教会自身误会是必然的。我常常听到一些传道人祷告感谢神,让教会复兴。但是,有些现实是需要接受和面对的:就是城市教堂都坐满了人,对于城市却好像没有什么影响力,这几乎已经是共识了。如果考虑到打工移民基督徒的问题,就不难解释了。外来务工的人,往往自成族群,并不能融入城市。城市本身的福音化程度其实并没有丝毫的变化,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影响。所谓的城市教会复兴,实际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不要过于乐观的“伪复兴

很多的打工者教会建立起来,一方面这是教会尝试性的探索,他们的灵魂需要有地方安放。与此同时,这也更深的割裂了教会。他们很多人好像被抛弃了一样。生活在城市的底层,即便进入教会也难以融入。有一次我见到一个穿着华丽的姊妹,一个人占了三个位置,左右都空着,来了一位姊妹,一看就是外来务工的。那天也是圣餐,教堂全是人,没有空位了。我做接待,示意她那位土豪姊妹旁边有空位。她走过去,礼貌的问到是否可以坐(其实她完全不必问,可以直接坐),土豪姊妹说旁边有人了,于是乎,她和我一起站到聚会结束。然而那个土豪姊妹旁边并没有人了。这个看脸的时代,以貌取人,在教会并不鲜见。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有时候伤人伤到骨髓。有些教会也做了很多关怀的工作,但很多的做法,即便是关怀,也带有明显的等级差异,让人很不舒服。——城市教会对他们的漠不关心,心安理得收着奉献款;农村教会对他们的爱莫能助,自顾不暇,这都使得他们好像无根的浮萍随风飘荡。

笔者见到的有些教会很有意思,倘若他们想要吸收流动人员的奉献就会谈无形的教会观,说在哪里奉献都是给神的家、都一样;要吸收本堂会友的奉献,则会谈有形的教会,告诉你要委身,这才是你的家。——这种矛盾,分裂的表述,并不是我的个人发明,而是确实存在。

倘若我们有神的呼召,当晓得教会只有一个,这个教会是无形的教会,是全世界所有得救的基督徒组成的,包含古今未来中外,已死未死未生之所有的基督徒。没有哪一个人被呼召是单单只是为了有形的教会,那不过是暂时工作的地方。神国度的拓展,决然不会局限在某一间教会。教会应有如此胸怀,一视同仁,悉心牧养,而不是盯着口袋。那些奉献,放到城市教会,或是农村教会,都合乎中道的使用,让神家的钱使用得当,造福邻里。让每一个进入教会的人都有回家的感觉。

城市教会需要理所应当认识到,表面的复兴是形势所驱,有点靠天吃饭的感觉。教会吸纳了大量的打工基督徒,这并不是因为教会投入多少精力和努力在服事这个群体上面,更多是因为城市化背景下农村教会的信徒来到城市需要找个新的聚会点。倘若教会满足于这种虚浮的稳定,那么,教会的命运就被城市的发展绑架了。教会非但不能影响城市,相反,城市的急速发展反而让教会对复兴有种错误的乐观,这样的乐观让我们无法看到时代的红利和我们如何抓住机遇切实的继续发展。

农村教会凋零与否,都无需妄自菲薄,这是大势所趋,非人力所能抗衡。
农村传道能做的有限,无愧于心,无愧于人,无愧于神。
因为在笔者看来,弟兄姐妹更好,则教会更好。教会是为了人,人不是为了教会。

城市教会复兴与否,的确需要理性认知:是城市化大势助攻,还是自身光盐之效?城市化,势不可挡,如此天赐良机,自然不可安于现状,自鸣得意。外来基督徒的流入,带来的牧养和管理的挑战,教会自身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人数的暴涨下,如果形成更大的封闭系统,失去对外的影响力,则失去了教会的意义。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