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8日
微信

学者从文化变迁谈基督教中国化

作者: 姚颂恕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7年07月22日 10:29 |
播放

——“利玛窦与南昌:教会中国化暨本地化”研讨会系列

如果说,基督教的中国化是指基督教的“中国版本”和“标准版本”之间的差异性,那么,基督教中国化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现象。复旦大学复旦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陈纳从文化变迁看基督教中国化问题,认为,基督宗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过程,是基督教文化与中国文化(尤其是孔儒文化)之间互动并引发社会文化变迁的过程。

陈纳进一步阐述认为,文化变迁的基本特点是文化迭变,当两种文化互动产生“新版本”的时候,其内涵必定是两种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叠合的产物。陈纳在“利玛窦与南昌:教会中国化暨本地化”研讨会发言,探讨文化迭变和基督教中国化问题,并指出,基督教中国化的趋势是孔儒-基督教传统的形成。

陈纳说,基督教中国化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例如神学角度;陈纳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视角,将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加以认识。

如何来理解基督教中国化?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基督教已经有一个“标准版本”,来到中国之后则出现“中国版本”,这二者有差异,后者尤其夹带很多中国元素。

陈纳首先指出,在这种理解方式下,标准版本是具有相对性的。虽然基督宗教作为一神宗教,高度排他,一向强调其正体性。但是,只要是活的宗教,就都是变化中的宗教,其正宗性总是相对的。在基督教历史上,一直存在“标准版本”和当地非正宗版本的矛盾冲突。教会为此一直做出努力,不断地纠正,以求正宗。陈纳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就是唐代的景教,这个在当时被判为邪教的宗教,在今日却已经被认可为传入唐代的基督宗教。这就是历史中标准版本的相对性。

基督教历史上的重大分流也证明标准版本的相对性,首先是东西方教——罗马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分裂,还有此后宗教改革中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分裂,这三者之间谁是正宗,谁又不是正宗呢?都是相对的。宗教战争延续了上百年时间,最后的结果是谁也无法说对方是正宗还是不正宗,选择“和而不同”的态度。

二十世纪以来,现代化和世俗化的大潮来临,基督教会经历了变革,多样性更加显著,其中包括天主教梵二会议的召开以及新兴宗教运动和新宗教运动,这些都加强人们对于基督教标准版本相对性的认识。

陈纳重点提出,天主教和新教各自的内部也存在多样性。甚至是曾经被公开定位异端邪教的摩门教,当下对其的说法也产生了改变。所以,从基督教历史来看,标准版本看具有高度的相对性。

基督教历史本身是跨文化传播的历史,在这当中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基督教版本的出现。陈纳举例说,欧洲教会的发展中,从南欧到北欧,不同国家之间因为本国文化的影响,其基督宗教都有自己的风格和传统;从全世界看更是如此,其中在非洲传播过程中,就产生了很多基督宗教与当地文化宗教结合的现象。有学者著书指出,这是一种文化共生的现象。在当地文化环境中产生不同的基督宗教版本,这是现实;这些版本相对于标准版本来说,的确是非标准版本。

陈纳再次强调,标准版本是相对的,今日之教会若是拿到2000年前,绝对是不被接受的。

陈纳所讲的第二个方面是文化互动与文化迭变。宗教传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讨论时,要重点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互动和变化。陈纳认为,这种文化变迁的特点是“迭变”,迭变是文化变迁的主要形式,迭变强调两点:变化过程中传统的作用非常重要,是不可忽略和难以取代的;变化的过程是渐变的过程,不是文化之间的简单取代,而是互相渗透,产生新的文化版本。

陈纳从个人心理和社会文化制度做出了解释。人作为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变化表现在人身上。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一切的新知都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利玛窦用儒家思想、语言来解释基督教思想,为什么?基督教作为一个新知,传到一个国家,需要当地旧知的承认。陈纳说,这是认识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不可逃脱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宗教同时也糅合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内容。从社会文化制度角度来看,人的社会存在是受社会文化制度所局限的,人的圣化过程就是接受和适应特定的社会文化制度。比如,孝作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传统价值,在基督教传入过程中应当如何对待?尽管十诫当中提到当孝敬父母,但是东西方的孝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一个人入教之后,他和他在社会中的其他人会继续保持社会关系,他要继续保持与非基督教环境的互动,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有一种新知和旧知之间认同和突变的过程。

陈纳指出,人的存在不是信仰+真空,而是信仰+社会文化的现实。

陈纳由上述讨论得出,基督教中国话具有其必然性。无论是用标准版本取代非标准版本的简单方式,还是采用文化互动融合的方式,都会殊途同归,因为简单取代是不可能的,只能迭变,并且前者将有更多冲突,后者则因更多尊重和理解而成为更为和谐的转变方式。陈纳借用韩恒副教授对河南基督徒过春节的考查,以及乔天庆神父所举的客家教会的例子,再次证明,文化因素对基督教的影响是必然存在的,二者必然互相结合,并且无法用所谓标准版本简单取代与当地社会文化传统相互动的非标准版本,否则将造成基督宗教在当地的扭曲和高度紧张。

最后,陈纳再次提到利玛窦,他说,400年过去了,人们还是在讨论利玛窦,为什么?利玛窦在中国传教的思想和实践可以做多种解释,从个人角度看,他认为,利玛窦对所谓的宗教标准版本有深刻的认识,他抓住了文化塑造宗教的本质,所以他有宽阔的眼界、开放的心态和超前的意识,以至于很多他的想法和做法到了如今依然被教会研究和采用,例如改变基督徒对祭祖的态度和促成梵二会议精神的提出。

陈纳提出,人们所讲的利玛窦规矩,实际上是利玛窦遗产,这遗产是需要教会继承的。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无论是教内教外,这笔遗产,都分外可贵。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