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微信

从耶稣的教导谈:孝“顺“到孝”敬“——浅析《家庭战争》中的矛盾变迁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7年04月13日 11:10 |
播放

——浅析《家庭战争》中的矛盾变迁
续前篇《【基督徒看社会】乡村纪事系列·家庭没有硝烟的战争》

在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尤其是农业不发达,自然灾害频繁的农村,家庭不仅是一个伦理单位,更重要的是个生产单位,这个单位负责家庭全体成员的生存与生活,通过自己生产维持家庭存在的资源,来给家庭成员提供克服生存危机的资源保障。但是土地的贫瘠,自然灾害的频仍,让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所产生出的产品及其贫乏。正是在这种资源匮乏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家庭结构关系。在农业科技还没有发展的时代,农业的生产基本靠积累的经验,面对未知的明天,任何有违经验的冒险,都是应该被避免的,因为任何新的路径可能在未来的灾难面前,显得脆弱不堪。所以让家庭存在下去最安全的方式就是有人来安排家庭的生产活动,这是家庭活动的中心,这个人就是家长。频繁的灾害,赋予了家长绝对的权威,因为只有在他的权威下,家庭团体才能团结一致,而团结一致是家庭团体利益最大化的必备因素。至今流传下来的来自老人教育年轻人的口头禅中,“全家一条心,土地变黄金”是使用率最高的句子之一。

这种家庭关系,用一个古老的词来概括,那就是孝顺。

孝,在孔子那里和今天有着不一样的内涵。在《论语·为政》孟懿子问孝。子日:‘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日:‘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日无违。’樊迟日:‘何谓也?’子日:‘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在孔子那里,孝是不违背礼制。到了宋代理学那里,孝才演变成孝顺,而更是把重点放在“顺”上。清人汪辉祖撰的《双节堂庸训》,有“孝以顺为先”一节,内云:⋯顺亲’二字,见于《中庸》。谚云:‘孝不如顺’。盖孝无形而顺有迹。顺之未能,孝于何有?⋯⋯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必先引咎于己,方能归善于亲。”(转引自胡昭曦《再谈传统孝道》,《天府新论》2010年第2期)——在这里,顺即是顺服,很明显,在明代之后的理学传统中,顺服变成孝的核心和判断是否孝的标准。

我们似乎不能单从灾难的频仍和资源的匮乏来解读孝顺的形成。因为生存的危机,家庭团体必须有一个权威,所以人必须依附在这个权威之下,任何试图挑战权威的企图都是对团体的一大风险。但是权威所带来的好处,却也是让那拥有权威的人上瘾。所以这里的资源既包括生存必须的物质资源,也包括分配物质资源权力的权威资源。拥有权威的人可以获得分配资源的权力,但是这个权力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必然只有少数人获得。所以得到权威的人必然打压那些企图反抗权威者。

宋代是建立在大家门阀被消灭干净的基础之上,所以宋代可以说具备了建立平民社会的基础。所以宋代可以不像唐代那样,在科举中可以提前荐举自己,提前找考官画个重点什么的,宋代把科举提升到了国家最高机密的层面,这样科举就成为平民进入国家权力中枢的开放渠道。科举考试的公平即是社会平等的好事,也是社会稳定的隐患。因为科举的平等,读书参加科举的平民就会增多,在职业种类稀缺的社会,权力收益就成为唯一的让人博弈上瘾的渠道。国家能提供的官僚职位毕竟有限,所以参加科举者多,进入官僚者少,这样那些没有通过最高级别的考试而落第的读书人,因为没办法进入权力机构,而心怀不满,随着时间的推进,人数逐渐增加,这些读了书的人,拥有思想才是最可怕的群体,深谙此道的统治者,自然不能忽视这个威胁,不要忘记清代的洪秀全为什么建立拜上帝教,也不要忘记清代的灭亡与取消科举的联系,今天翻翻历史,那些大型的朝廷叛乱,哪一个不是读书人挑起。所以宋代的统治者们想到了一个很好的主意,既然这些读书人不能参加国家权力,那么就让他们拥有家庭的权力吧,所以在理学中,宗族被重视起来,宗族的乡绅也被重视起来,既然不能管理国家,那么管理自己的家族乃至宗族,也是可以缓解读书人的权力欲望。由宗族的特权,到家庭的家长特权,便形成了由家及国的链条。所以我们不难看到,家长制实际上是皇权与男权的交换,赋予家长统治家庭的权力,以此来换取皇权的稳定。

这种背景下的孝道,就是孝顺,如上文那个清代文人所言,顺服才是孝道的标准。因为内心里的孝是看不到的,内心的“敬”也看不到,只有顺服的行动才是能观察到,这种行动就是一种依附,一种被奴役。在这种孝道中,你不能有任何让家长感觉危险的想法和行动,一切都必须在他的思想范围内,超出这个思想,便是叛逆,便是大逆不道。所以我们与其说子女不如说产品,子女就是家长的产品,好比他们编程的电脑,不允许出现超出自己预想的范围。

所以我们不难想象,一心努力考取功名却遇到科举取消的敬奠瀛,由反基督教,到建立家长制的基督家庭宗教团体,也就可以理解了。不论是敬奠瀛科举取消的时代,还是今天没有科举一百多年的时代,这些被排斥在权力边缘的男人大有人在,而他们却同样选择了敬奠瀛的道路,到基督教会里来,这里可以满足你的权力欲望。所以我们看到社会已经在现代化的路程上走了很远,而基督教会却被远远拉在后面。因为他们不愿进步,不愿开放,他们以敌世界的态度,来小心维护者这个能满足自己权利欲望的团体,有如约100多年前敬奠瀛那个时候建立的封闭的耶稣家庭。

但是,当环境转变,社会的开放和资源的丰富同步进行,那些走出传统家庭环境,进入社会工作的年轻人,抑或那些进入城市打工的年轻人,现在可以凭借自己的劳动换取自己的幸福生活,当这样一个时代开始的时候,他们发现世界没有他们被灌输的观念那样可怕,相反,世界向他们表现了丰富多彩的一面,那么家长制的结构就趋于崩溃。因为没有人不想过好日子,不想有丰富的生活,没有人愿意自己的一生都被人牵制,被人带领,如果之前他们是个婴孩,要在家长的保护之下才有安全感,那么今天他们长大成人,只有离开家长才能体验到自由带来的快乐。这个时代的来临,家庭中家长和子女的冲突是生活的主题,没错,这种冲突发生在每一个生活的细节中。在这种被家长视为洪水猛兽的家长制大反叛浪潮中,家长以不孝顺来论断每个子女,教会的长老牧者们以异端、下地狱的论断来评判任何一个企图独立思考的信徒。

耶稣生活的时代和我们今天有几分相似。拿撒勒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这里是个多民族聚居区,希腊化和罗马帝国带来开阔的视野,这些正改变着这里的每一个人,也冲击着传统的社会架构。正如我们在《家庭战争》一文中所看到的,耶稣的家庭也发生着这样的冲突。耶稣批判法利赛人,批判祭司,批判文士这些特权阶层,将天国的好消息向大家宣导,也许这些会给他的家人带来危险,也许他的家人不认同他的观念,所以产生冲突。在福音书记载了几次冲突。马可福音
3:20-21,耶稣进了屋子,来不及吃饭就给大家宣讲福音,这个时候他的家人将他强行拉出,因为他们以为耶稣疯了。什么让他们以为耶稣癫狂了呢,显然是耶稣那些在他们看来奇怪的革命理念以及几乎狂热地对理念的执着。马可福音3:31-35,记录了耶稣有一次正在讲道,耶稣的家人在外面要阻止耶稣,把正在讲道的耶稣叫出来,耶稣才说,唯有遵行上帝旨意的人才是他的家人。马可福音6:1-6,耶稣被家乡人的人厌弃,所以耶稣说“大凡先知,除了本地亲属、本家之外,没有不被人尊敬的。”我们可以看到耶稣与家人的冲突到什么程度。

面对和家庭的观念冲突,耶稣怎么做呢?耶稣说,谁是我的兄弟,唯有遵行父旨意的才是我的弟兄。所以耶稣宣讲的是人在上帝面前的平等,所有人不是依附在家长之下的,而是在上帝之下的。耶稣强调人用心灵和诚实敬拜上帝,也就是要人建立自己的独立人格,只有这样你才能敬拜你的上帝,而不只是亚伯拉罕的上帝,摩西的上帝,不是你爷爷的上帝,你父亲的上帝。同样他也不是牧师的上帝,长老的上帝,他是我们每一个个体的上帝。

耶稣教导的是独立和平等。面对冲突,我们必须知道,我们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的独立是上帝赋予的,正如耶稣面对与家人的冲突时,所坚持的信念,每一个人来到上帝面前,并遵行他的旨意。耶稣显然和我们今天一样,要建立并希望生活在与传统社会不同的新世界中,冲突是必然的,但是我们的独立个体意识才是这种冲突中能让我们坚持下去的精神基础。

当然我们必须明白,这种冲突不是对家庭的完全敌对和抛弃,耶稣在钉上十字架的时候,把自己的母亲交给他最爱的门徒,做最终的托付,代自己完成儿子的责任。所以我们的家庭冲突也是如此,我们只是把孝顺转为孝敬而已。

正如耶稣说的上帝是个喜欢怜悯的神,这样我们才能用心灵和诚实敬拜,也就是说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发自内心地愿意敬拜,只有这样,我们对上帝态度才能从法利赛人眼中的怕走进耶稣口中的敬。同样,家长只有尊重理解子女,子女才能真正的孝敬,而不是孝顺。也只有牧者能真正平等看待每一个信徒,信徒也才能尊敬牧者,而不只是被动的顺服牧者的所谓权柄。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