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8日
微信

【福音书评】读鲁道夫·谢弗《儿童心理学》有感——你们若不像小孩子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6年10月26日 08:47 |
播放

图书信息: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年第一版,【英】鲁道夫·谢弗,《儿童心理学》 英国心理学家鲁道夫·谢弗的著作《儿童心理学》,语言浅显易懂,就像一个活泼的孩童,娓娓道来,叙述儿童的这个独特存在物的结构和特点。


读完此书,让笔者想起福音书记载的一个故事,当耶稣讲道的时候,有人把小孩子抱过来求耶稣的祝福,这本是件在今天看来稀松平常的事,但是让今天的我们没想到的是门徒却斥责那些抱孩子求祝福的人,马可福音明确记载了耶稣面对这一状况的恼怒。耶稣不但给予小孩子祝福还把小孩子提到成人至上,若不能像这些小孩子,成人是不能进天国的,小孩子成了成人的标准,这种态度和门徒对小孩子的斥责形成对比。


耶稣把儿童与成人进行了区分,并把儿童的地位放在成人之上,虽然如此,儿童被作为儿童看待还要等到一千多年之后的人文主义和启蒙运动,虽然声称耶稣信徒的宗教统治近两千年,但是真正发现耶稣却要等到宗教被击碎的启蒙运动的到来。


在进入文明之前的儿童,作为生活在生存危机中的成人来说,是个负担,在和自己获取的资源平衡之后,多余的儿童是要被抛弃的,所以在古代传说故事中,有许多被抛弃孩子的故事。


据说罗马的缔造者就是被抛弃而被狼收养的狼孩。在古希腊或者在古罗马的世界里,儿童从来就不是儿童,而是力量较小的成人,他们是财产的继承者,或者权力的延续者,他们是父母的合法财产,在斯巴达这个城邦,只有强壮的男孩才可以存活下来,所以在那个时代儿童被溺死是常有的事。


在犹太人旧约中从来没有儿童的地位,我们从门徒对小孩子的斥责可以看出,即使到了耶稣时期,孩子还是没有被作为孩子去尊重。


到了中世纪,原罪说的泛滥,导致儿童被看成生下来就是不良少年,他们内心的罪必须通过宗教手段去制止,所以他们和成人一样接受的都是教义式的宗教教育,根本没有被作为儿童去尊重,去看待。中世纪的儿童被关在教会学校里,过着乏味和禁锢的生活,他们的教育目的就是远离罪,洗涤罪。


到了十字军东征时期,儿童又被作为有神奇力量的军队去攻打异教徒,造成大量儿童离开父母客死异地。


儿童真正被作为儿童看待是从人文主义开始的,人文主义反对宗教对人性的贬低,那是个“人”被发现的时代,人们重新审视人自己,人不再是被罪控制的需要改造的人,而是有着喜怒哀乐,有着理性思维的人。


到了后来的启蒙运动中的卢梭才把儿童的概念提出来,并把儿童当做儿童看待,他的小说《爱弥儿》便是关于儿童成长教育的著作。这之后儿童这个概念才被作为不同于成人的概念来研究。


到今天,社会上关于儿童的著作和研究机构遍地都是,在整个教育系统中设置了幼儿园和小学这些独立的系统,在社会设置中儿童设施也被单独设置。但是社会的关注并不意味着儿童能被作为儿童来看待,也不意味着我们对儿童能真正尊重和了解。


在今天我们把儿童依然看成财产,在笔者的家乡,父母和子女的关系被称为“造”,“你是我造的”,这是父母和子女争执时父母的命令,他们在提醒试图脱离父母独立思考的子女,他们是父母的产品,他们没有权力拒绝父母的指令。


虽然耶稣把小孩子提到成人进天国标准的高度,但是那些声称耶稣为首的基督教会,那些声称把耶稣作为自己教主的基督徒,依然延续中世纪的救赎路线,把儿童看成罪的的俘虏,想方设法让儿童赎罪,就希望将来自己的孩子也进天堂,这是美好的想望,可能不一定符合上帝的初衷。正如温州教会创造了规模庞大的主日学校,人数高峰时期达到几万乃至十万人,但是今天看来这种规模庞大的孩童改造运动以失败告终,因为从这些主日学出来并且皈依信主的真是少之又少,简直可以忽略不计。放眼全国,过去几十年的主日学教学或者宗教教育无疑是失败的。


正如历史所说明的,宗教从来不了解儿童,儿童不过是宗教控制的手段罢了,通过这种控制不断为祭司僧侣集团补充信徒资源。而信徒在宗教中始终将自己的聚焦点集中在救赎上,为了获取救恩他们不断按照祭司的手段改造自己的孩子,所以儿童在这些基督徒家庭中被以洗涤原罪为目的。虽然耶稣说孩子是成人进天国的标准,但是在今天的信徒这里,孩子看不到了,只想剩下一个不切实际的标准。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那些面对自己从没有面对过的快节奏城市生活的家长们,他们的恐慌转化为对儿童的压抑,儿童就像他们的产品,本着不能让孩子再像自己一样的良好目的,把孩子交给教会,希望通过读经,背经,祷告打造一个理想的宗教徒,以为这样就能掌管即将到来的新世界。其实,这不是家长危机的表现,这是信徒之间的攀比,以此在上帝面前争宠,以获取更多的救恩,在教会获取更多的关注。


把成人的意愿加到孩子身上,而不考虑孩子的感受是不负责任的。改变孩子,要从改变自己开始。如果我们认为孩子是上帝给我们的礼物,那么我们有没有认真欣赏这个礼物,有没有认真了解这个礼物,还是我们只是把上帝拿来崇拜,把孩子忘在一边?


也许你不同意以上说法,认为自己对孩子一直很好,但是对孩子的感情和儿童的概念并不是一回事。后者才是对儿童个体的尊重。


我们在当下要做的是改变我们过去的做法,从现在开始了解孩子,了解作为独立个体的儿童,他们不同于成年人,他们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独立的成长过程,他们不是一生下来就是未成形的成人。“儿童”我们必须和成人进行区分。我们应该知道家庭是孩子最重要也是首先接触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并不是意味着每天逼着孩子读书,你在家里的每一个动作都是教育,所以家庭是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包含许多关系,夫妻关系,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单向关系双向关系,甚至父母和社会同事的关系等,我们要了解儿童的特点,在这些关系中每一个关系会给还儿童带来什么影响。


所以我们要了解上帝给我们的这个礼物,并不是上帝一次给予就完成的,上帝每天都给我们一个新的礼物,所以孩子的成长过程都是上帝给予的礼物,这个礼物有自己的情绪特点,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需求,我们要认真了解这个礼物的语言特点,怎么思考,怎么加工外部获取的信息,怎么想象,甚至怎么做梦等等。


我们如果认为孩子是上帝给予的礼物,我们也认为上帝是善良的,那么上帝就没有理由给我们一个坏的礼物,孩子作为一个来自上帝的礼物,在我们看来可能并不完美,和我们不完美一样。在我们看来是不完美的礼物,也许在上帝看来他给我们的是有独特特点的礼物,正如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一样。我们实在不应该把孩子的特点看成罪,以此辜负上帝的美意。让孩子离宗教远点,可能是对孩子必要的保护。


儿童的成长是和环境密切相关的过程,我们不能通过控制环境来控制儿童的生长,以为把孩子关在教会里就一定能成为人才一样,所以我们需要离开宗教去看看儿童这种特殊的存在,去看看上帝给我们的这个特殊礼物。


一个精研儿童的专家并不一定能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怎样的人,因为作为社会大环境的复杂,任何一点的变化都可能影响儿童的一生。儿童是上帝给予的,也掌握在上帝的手里。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