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4日
微信

齐宏伟博士以基督教文化为坐标解读鲁迅思想

作者: 刘利亚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1年02月24日 02:18 |
播放

2011年2月10日,基督徒作家齐宏伟博士在成都三一书店进行了讲座,他以“鲁迅与基督教”为题,沿着基督教文化这一独特的坐标和方向对鲁迅的思想和精神进行了系统整理和细致解读,提出鲁迅最深的精神资源不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不是启蒙思想的人道主义,而是“希伯来精神”影响下的“个”的精神和“幽暗意识”这一重要观点。

齐宏伟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研究领域为基督教与中西文学。他本人为了更客观真实地还原鲁迅,在把国内外关于鲁迅的文章搜集整理成读书笔记30万余字,他的博士导师也邀请这方面的专家,组成答辨委员会,主席,南京大学文学系,大家一致认为这不是信仰言说,是学术言说。齐宏伟博士研究发现,鲁迅对《圣经》经典及摩西、耶利米、耶稣等人物都很熟悉,他与某些基督教作家心心相印,他的某些观念更可溯源至基督教文化,鲁迅的经历与基督教文化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

在此次由“以诺阅读”主办的讲座中,齐博士分享了他的研究成果。日前,“以诺阅读”博客上登出了这一讲座录音。
 
国内外学者对鲁迅的定论

齐宏伟博士在开始讲座时提出他不是为了做研究而研究,而把鲁迅和基督教文化拉在一起,其实他本人在写论文时有一个追问:鲁迅最深精神资源是什么,真正的鲁迅,之所以称为鲁迅的根基是什么,有很多的争论。王辉他提出鲁迅最深的精神资源是反抗绝望,他提出鲁迅就是跟黑暗捣乱,和一切黑暗过不去,深深体会痛苦和绝望,同时又努力反抗痛苦和绝望,而鲁迅反抗黑暗的资源又是什么,他凭什么反抗绝望和黑暗,他又凭什么认为那是黑暗,王辉并没有进一步研究。之后就是钱理群等学者认为鲁迅最深的精神资源是启蒙精神和人道精神。

接下来齐宏伟又分享到鲁迅的文本显明鲁迅的世界观不是中国文化传统而是受基督教影响的一种疏离式世界观,最出名的一是《兔和猫》,本书谈的是人生为什么没有意义,宇宙为什么没有意义,反应出鲁迅对进化论很深地质疑和思考,在思考中去质疑在宇宙之外有没有意义,还有一篇《淡淡的血痕中》,鲁迅有一种约伯式困境,中国人是没有的,上帝为什么不存在呢,假如认为人有神性,宇宙有神性不会有约伯式困境,而鲁迅的文章中常常有约伯式困境,质疑造物主为什么会这样。

齐宏伟还发现鲁迅后来留学日本,在日本受期在日本受到其喜欢基督徒的老师章太炎影响较深,他还曾给他弟弟寄过《摩西传》。他开始提倡培养宗教人格,用宗教拯救中国的观念深深影响了鲁迅,而基督教的殉道者精神很深地感动他,回国后搬到北京后,他非常痛苦,非常黑暗的时期,他的日记中查看到,他曾三次购买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也曾参加基督教的活动并捐款,浏览基督教书籍,他又买了圣经,在他特别黑暗的时期,他的书架上多了470多本宗教书籍,这时他和宗教的关系是很密切的,鲁迅而且在北京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鲁迅的“幽暗意识”

齐宏伟在分享鲁迅最深的体验是黑暗意识,苦难意识,死亡意识,过客意识,而这种意识体验受到日本的一位流亡神学家的影响很大,其中的死亡意识体现在他的小说中尤为明显。鲁迅有25篇小说,其中写到死亡的有15篇,但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死亡意识薄弱,但并不是没有,到了鲁迅这里传统的东西就打破了,对死亡的思考非常地深入,孔乙己之死,祥林嫂之死等。他之所以集中地大量去写死亡,由于受到当时中国人的价值观的冲击,死得没有意义和价值深深地折磨着他,这背后就是他在死亡的追问下给生命终结的意义,他里面有向死而生的追问。

作者从基督教视角,对鲁迅的很多的观念尤其是复仇、婚恋观、言行很多方面有反过来的对话,也提到鲁迅对基督教的很多误解,这样不是试图把他打扮成一个基督教人士,而是还原鲁迅之为鲁迅的风采,当做完研究,他很深地感触到,很多时候,接受一些东西经过了很多的转弯,和一些有意识地过滤,以致于我们有意无意地要么接受了一个共产主义的鲁迅,要么接受了一个启蒙的鲁迅,很多时候,这些鲁迅其实是需要回到鲁迅全集,通过这本全集来碰撞。

齐宏伟建议读者可以自己去看文本,相信绕过他的寒冷看到他里面的温暖,绕过他的很多嘲讽可以看到他里面的热情,中国的文化建设要继续往前发展,鲁迅是绕不开的,也让我们真实地看到了二十世纪的发展只有一个鲁迅,真的继承鲁迅才能继续往前发展,不能变成价值虚无主义者。

讲座最后齐宏伟博士说到,重新解读鲁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鲁迅最深的精神资源是绕不开的基督教的,在读鲁迅中看到他的无耐挣扎脆弱,看到鲁迅黑暗中光明的一面非常有味道。

相关文章:
基督徒写作团契2011年分享会成都举行 盼透过文字影响生命(2010.02.15)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