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微信

中国人民大学李秋零教授:谈基督教中国化时,同样要对中国文化的精华和糟粕有认识

作者: 王新毅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5年12月08日 11:55 |
播放

中国日前正日益国际化、成为国际社会愈来愈重要的一分子,对国际的了解也需要更为加深,而其中西方哲学对于帮助开启了解西方以及世界闻名有很重要的作用。但理解近代哲学,无法忽视的就是希伯来-基督文化对其的影响和塑造。日前,中国一位著名学者、哲学教授李秋零指出此点。他说,不理解基督教的话,很难理解近代哲学。

李秋零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基督教哲学、德国古典哲学。他最有名的译作是历经十年努力而成的《康德著作全集》,他翻译的作品还有《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本人还著有《上帝·宇宙·人》、《德国哲人视野中的历史》、《神光沐浴下的文化再生》等多部专著。

日前,他接受了 《近思微访》的专访。该节目介绍说,它是全国首档学术微访谈视频栏目。“我们聚焦于各大学科的学者群体,传播研究成果,分享人文关怀。我们是一群80、90后青年硕博,我们将以年轻的视角切入严肃性的学术领域,力图通过‘微视频,微访问’的形式,让象牙塔里的身影不再‘高冷’。”

在此次11分钟的访谈中,李秋零教授探讨了宗教与哲学的问题。尤其是谈完了希伯来-基督文化对西方哲学和思想的塑造之后,引申到当下的基督教中国化问题,表示:基督教中国化不是仅仅表现形式的中国化,最根本是要体现到思想的中国化,“中国人的生存经验如何能够去解释基督教的思想,基督教的价值观”,而且,他特别提醒说,中国传统文化有精华有糟粕,“所以当我们谈中国化的时候,一定要同样对我们中国文化要有一个精华和糟粕的认识,而不能拿我们的糟粕去化人家优秀的东西,这样不光是一个必然失败的东西,而且是应该杜绝的现象。”

视频播放:
<iframe frameborder="0" width="640" height="498" src="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c0164wyghh2&tiny=0&auto=0" allowfullscreen></iframe>

基督教思想与近代哲学

关于宗教与哲学,李教授谈到,理解像康德、尼采、叔本华这些德国的哲学家,不可忽视基督教文化传统,“准确的说,他们就是在一个基督教文化传统中成长壮大的。他们的体系本来就跟基督教的思想有着解不开的密切关系。”

他列举表面看上去最反对基督教的尼采说,“即便是像尼采,我们说二十世纪批判基督教,批判宗教最尖锐的思想家,实际上他的很多思想武器本来就是在基督教文化熔炉里锻造的。可以说他反传统、反基督教,他本身照样离不开基督教传统……”而谈到中国人最熟悉的黑格尔,其哲学体系中最强调的“绝对精神”其实是“就与基督教的道成肉身的教义非常有关系”,李教授介绍说,“而且使用的词都一样,基督教道成肉身的道是logos,黑格尔的哲学是逻辑学logické ,所以逻辑学这个词,如果准确地翻译它就是logos(罗格斯)学,logos我们是宗教把它翻译成‘道’。”

“自从基督教传入西方之后,由于基督教在自己理论形成过程中吸纳了西方传统哲学的很多东西,甚至在大约千年之久的历史时期中,哲学与神学根本就分不开。到了近代之后,虽然两者逐渐分开了,但是还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究竟哲学中包涵多少神学的成分,神学中又包涵多少哲学的成份,这是说不清楚的话题。”因此,他承认的确要注意到一点就是如果没有基督教理论的基础,去学哲学是学不透的,“如果不理解基督教,我想至少近代哲学,刚才说的跟神学分了家之后的近代哲学,有很多东西我们还是理解不清楚的。”

对基督教中国化的思考

谈完基督教对于西方哲学思想的深远影响,李秋零教授引申到时下许多人在探讨的关于基督教中国化的问题,他认为比起建筑等外面形式的中国化,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中国化”。

“中国化这个问题,我们往往更多地在一些表面现象上来谈。比如说它的组织、你不要再依赖西方传教士了,要由中国人自办教会,另外比如说教堂,你这个教堂干嘛盖成西方罗马式、哥特式,你盖成中国式建筑不行吗?但实际上更重要的中国化是体现一种思想上的中国化,宗教本身它是一种生存体验,那么,中国人的生存经验如何能够去解释基督教的思想,基督教的价值观?我觉得这是一个应该努力的主要方向。”他说,“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它才能够真正的中国化。”

李秋零教授也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与基督教的关系、以及今天对于基督教中国化的启迪。他说到,事实上,儒家包容性是很大的,但同时又非常关注现世,“比如修齐治平这样的理想,更多的关注一个人如何做好自身的修养,如何建设一个家庭一个社会,最后达到天下大治这样的理想。用今天的话说,缺乏一种终极关怀,它不问生死,死了怎样它不关心的,就给宗教留下了发展的空间。”因此,道教、佛教给儒家形成补充。但因为基督教“传教的信念是非常强烈的”,因为耶稣的遗嘱是关于传教的“大使命”的命令,所以不甘于像佛教和道教那样成为儒家的附庸补充,“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呢决不允许其他另一个思想体系,与儒家能够平起平坐,所以历史上基督教与儒家的冲突是比较明显的。”

而当下,中国再次出现“国学热”,李教授认为可以从更广义的教义上去理解国学更好,更多可能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复兴,“但是强调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不能把传统文化变成和西方现代文化的对立物,它是我们的基础是我们的传统,这个没问题,但是,我们不能用它来抗拒现代,不能用它来抗拒世界。我们应该继承儒家的开放性,包容性,而不能把它变成一个像宗教中那种原教旨主义,变成封闭体系。只有在这种基础上,我觉得我们传统才有希望。”

“而且我觉得我们传统里面还有不少东西需要批判需要抛弃的。”而这一点和基督教中国化相关的问题就是“我们怎么把它(基督教)中国化?哪些东西是我们中国的?我们中国也有很多糟粕啊,所以当我们谈中国化的时候,一定要同样对我们中国文化要有一个精华和糟粕的认识,而不能拿我们的糟粕去化人家优秀的东西,这样不光是一个必然失败的东西,而且是应该杜绝的现象。”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