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8日
微信

【专访】福音派神学家让·赛德教授:首次访华体会、对中国教会关于福音派运动及如何平衡传福音与社会服务的建议(中英双语)

作者: 王璐德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5年07月23日 09:55 |
播放
让·赛德教授(Dr.Ron Sider),美国福音派社会行动的创始人,神学家。 +
赛德教授数十年来一直推动福音派关注社会公义,图为赛德教授在致力于促进巴以和平的福音派机构“关卡上的基督”2012年大会的演讲“圣经性的公义”。(图:视频截图) +

让·赛德教授(Dr. Ron Sider)是过去数十年来世界福音派运动中一位重要的神学家。这位加拿大裔的美国神学家是福音派社会行动的先驱者,呼吁和激励福音派教会开始关注社会公义与社会服务,对公共神学也有卓越的贡献。

与此同时,这也是一位社会活动家,他成立了“福音派社会行动协会”(Evangelical for Social Action),自创立至今已有近40年的时间,这一事工在促进福音派教会坚持圣经信念的基础上推动和平与公义上做了许多具体的工作。

他在1973年组织了“关于福音派社会关切的感恩工作坊”,这带来了“福音派社会关切的芝加哥宣言”的签署,《今日基督教》杂志评价说此宣言是一个明显的转变,显示了无论是福音派中的左翼激进人士还是右翼保守人士对社会公义是所有基督徒的核心呼召之一达成了共识,具有历史性意义。

与此同时,他出版了多部著作对福音派参与社会服务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尤其他于1977年出版的《饥饿时代中的基督徒》(Rich Christians in an Age of Hunger)产生广泛的影响,被《今日基督教》杂志列入“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百本宗教书籍”,并且在过去50年最畅销的福音派书籍中排名第七。

赛德教授尤其对于福音派如何平衡传福音与社会服务这两者从圣经的角度进行了许多思考和论述,就此话题他曾写过的专著包括《再思福音真义:传福音VS.社会行动》(Good News and Good Works: ATheology for the Whole Gospel:中文已由台湾校园出版社出版)、《那些带来改变的教会们》(Churches That Make a Difference)和《杯水、生命之粮:历史上著名教会的故事》( Cup of Water, Bread of Life)。

赛德教授今年已经74岁高龄,去年他已经卸任福音派社会行动协会总干事,但在教学方面仍旧诲人不倦,目前继续担任宾州費城帕尔默神学院(Palmer TheologicalSeminary)的杰出教授。

今年四月和五月,赛德教授来到亚洲旅行,其中行程之一是访问北京和上海,这是他首次来到中国,其中并受邀参访了当地的一些教会,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基督时报有幸与赛德博士交流,并在他行程结束后邀请他分享了首次访华的体会,同时,作为福音派运动的重要领袖和神学家,也邀请他回顾了福音派运动的经验与教训以及对今天中国教会的建议,特别是在如何平衡传福音VS社会服务这一问题上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此次访谈采用英文并以电邮的方式进行,赛德教授发来了他对于这些问题的答案和分享。基督时报将问答全部翻译为中文,与读者共享。

基督时报: 赛德教授,这是您第一次来到中国内地并接触这里的教会吗?中国内地教会给您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赛德教授:我对于中国教会最强烈的印象是它的活力、朝气蓬勃的信心和美妙的成长。我最爱的是在教会公开祷告的环节每句祷告词结束之后每个人都说“阿门”的这种方式。

基督时报:您曾经参观过世界各地的教会。您认为中国教会的特点和力量是什么?并且您认为中国教会在普世教会中可以发挥怎样的角色?

赛德教授:中国教会在传福音上的火热热情是巨大的力量。你们(中国教会)所持守的要把福音传遍地极的异象(比如:将福音传回耶路撒冷运动)对世界而言是一个伟大的礼物——并且伴随着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广大的经济资源的富庶国家中越来越多的基督徒出现,这样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

基督时报:在过去70年来,福音派运动是基督教主要的重要运动之一。而在过去的5到10年里面,中国教会也开始关注这一运动,其中一些本土教会也开始学习和跟随福音派运动。作为一位曾经对这个运动做过显著贡献的福音派领袖、并且作为一位神学家,您对于目前在关注、研究和跟随这一运动的中国教会有什么建议和提醒吗?中国教会可以从福音派运动中可以借鉴的优点有哪些?与此同时,哪些又是中国教会值得谨慎和需要避免的?

赛德教授:看到中国教会中一些重要的教会和牧者同工们开始拥抱“把话语和行为合起来的”这一使命异象,是很鼓舞人心的。在过去50年来,世界福音派运动也是处于从过去只是强调传福音转变为把传福音和社会服事结合起来的这样的进程之中。

我的恳求是要在两者之间维持圣经性的平衡。在各地都有一些福音派人士变得太关注社会行动,以至于忽视了传福音——因此重复了20世纪上半叶时犯过的同样的错误,当时所谓的“社会福音”运动把社会行动当作焦点、几乎完全抛弃了传福音。请不要再重复这样的错误。圣经性的基督徒应当跟随耶稣并且在爱人时要爱其全人,包括身体和灵魂。

基督时报:在您过去数十年的服事生涯中,您委身于促进教会更多关注社会公义与社会服务。近10年来,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牧者,尤其是新兴城市教会的牧者,逐渐开始关注和强调社会公义与社会服务。与此同时,一些持保守观点的牧者认为应当对教会内部建设比如牧养、传福音等给予更多关注。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说,中国教会目前处于一个转型期,其中面对着传福音和社会服务这两者之间的张力。

您对于传福音VS社会服务此类话题有过很多思考和著述。关于如何平衡教会内部成长和外部社会责任这两者上,以及如何处理这两者的张力上,您对中国教会有什么建议吗?

赛德教授:解决这两者的张力——一方只是或首要推动传福音、一方只是或首要推动社会行动——最好的方式是充满活力地都参与进去,并且由此显明这两者是可以如此好的配搭在一起。

人们需要一个与耶稣活生生的个人关系,这可以带来对罪的饶恕;人们也需要圣灵的转化大能。但人们也需要在物质方面一个慷慨的满足,可以让他们有够用的食物、衣裳、住所和教育等等。面对着物质需要的呼声,基督徒藉着帮助他们满足物质和社群需要的方式行动起来去爱和服务他们邻舍。

基督时报: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在推动社会服务和社会公义时,我们如何让自己继续持守于扎根在很深的圣经根基里面?

赛德教授:秘诀在于不妥协的委身于所有圣经对我们的教导。这意味着我们跟随耶稣的榜样,并且因此既要布道又要满足物质需要。

耶稣说有两条最大的诫命:爱神并且爱邻舍。如果邻舍有迫切的社群/物质需要但我们却没有给予慷慨的帮助,那我们不能说自己爱邻舍。福音书显示了耶稣把大量本来他可以只是用于布道的时间投入到医治那些软弱的躯体上。唯有耶稣是我们完美的榜样。

基督时报:赛德教授,您从青年时代就开始推动教会关注社会服务和社会公义。如今当您回首过去数十年的服事生涯,您认为您主要经历了几个大的阶段?现在您的认识和刚开始时有何不同?现在的您对社会服务有什么新的想法吗?

赛德教授:回首过去四十年,我认为我的想法和我的行动和最初相比并没有多少改变。在41年前,当我感受到上帝的呼召、开始致力于教会对和平与公义有更大的福音性关切时,我就立志我将会紧紧扎根于历史性的圣经性的信仰、正统的神学和对传福音的热情。我人生最大的喜乐是看到全球的福音派运动越来越多地拥抱如此的圣经平衡。

基督时报:最后一个问题,在过去数十年里面您见证了福音派教会在参与社会服务上的改变和成就。您认为,这些年主要取得了哪些成就?与此同时,哪些是需要继续努力的?

赛德教授:1974年,全球福音派的第一届洛桑会议(也是到当时为止福音派最大的全球聚集)所达成的《洛桑宣言》宣布了传福音和社会责任都是基督徒的责任。那时和我一样的年轻的福音派人士们对这一宣言达成了充满活力的共识。

但在此之后的至少20年内,许多福音派团体和圈子对此是有争议的。一些老的福音派人士希望把几乎所有的重点放在传福音上。但就在洛桑运动最近的一个全球聚集上(开普敦会议,2010年),几乎每一位发言者都同意我们必须两者都要做。而且在过去几十年来,全球越来越多的福音派教会在继续参与到充满活力的传福音的同时也在发展许多主要的社会事工。这代表着一个历史性的转变。

如果我们持守圣经性的平衡,我们将会祝福这个世界,并且我们会被神使用来引导不可估量的千百万人归向基督。

阅读英文原文可点击文章左上角“英文”按钮,或按此

本文为基督时报独家稿件,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