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微信

云南鲁夺60年迎来首次婚礼 中国麻风村知多少

作者: 楚恒安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4年11月20日 09:52 |
播放

近日,云南鲁夺村历经60年迎来第一对新婚夫妻,整个村子显出少见的热闹和生气。同时,麻风村也映入人的眼帘,再次得到社会的关注。

鲁夺村是一个麻风康复村,历经3次搬迁。最初建在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之上,1979年,大约70人的村子第二次搬迁至现在的鲁夺村。村里大部分人在治愈后离开。更多的人在饱受病痛折磨后,魂归深山。村里的最后7名村民在去年11月7日搬迁至丽江大具乡西山村的新建房屋内,开始新生活。

2014年11月16日,鲁春秀和出生在康复村的李开元结婚。“60年,鲁夺只有走出去的人,没有娶回来的人。”李开元的婚礼,翻开鲁夺变迁的新一页。此前,因母亲是严重残疾的麻风病康复者,春秀一直被“嫌弃”,李开元也因着自己的“特殊身份”而一直隐匿深山。今年在别人的介绍下,同是麻风病后代的他们的生活迎来转机,最终走到了一起。

据了解,麻风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病变在皮肤和周围神经。临床表现为麻木性皮肤损害,神经粗大,严重者甚至肢端残废。圣经中的旧约律法把麻风病定为不洁净的,利未记13章讲到疑为麻风病的,要关锁7天。确定是麻风病的,要独居营外。

在耶稣的时代,以色列就有不少麻风病人,福音书中多处记载耶稣医治麻风病人。看过《宾虚》的人们也应该记得,影片其中有一段就讲述到当时以色列的麻风谷,那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麻风病人遭人厌弃,被迫与亲人分离。

那么,麻风在中国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据中国麻风防治协会网站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仍有657个麻风院、村,其中245个座落在列入国家贫困县,这些院村大都远离城市,交通不便,虽拥有大量的土地、山林、湖泊及闲置的房屋等,但无开展农、副业生产的经费,使这些资源荒芜,处于"捧着金碗要饭吃"的境地。另外,种种数据表明在云贵川等麻风高流行人群中还有相当的病人未被发现。

目中国存活的23万余名麻风病治愈者中,有12万名麻风残疾人不能像正常人一样从事生产劳动,加之社会歧视现象仍未完全消除,妨碍他们的就业及正常的生产活动,其中90%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住院村麻风病人月生活费30-120元,医疗费0-22元),而村外的麻风治愈者还没有这种补贴,只能依靠自己劳动维持生活,大部分的年收入只能达到普通人的30%左右,属特困人群,其中年龄在65岁以上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者,生活更是困苦。

社会歧视、病人讳疾忌医及大多数医师对麻风知识的匮乏,是当前麻风防治工作的障碍。麻风病所致的畸残多为综合性畸残,其不良外观常常引起社会歧视和恐怖,继而造成麻风治愈者生活、生存质量不高。今年8月底云南省彝良县的40多名适龄儿童开始报名时,被其所在地小学拒收,原因仅仅是他们的父辈或者爷爷辈曾患过麻风病。也有一些痊愈的麻风病人因为受不了歧视,重新回到麻风村或者医院。

一般人们很少会关注到麻风病人群,目前除社会上有关机构和组织进行麻风防治工作外,人们在与麻风病人群接触后,有些人们会进行针对麻风病人的探访和服务。比如中国麻风防治协会会长、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麻风病防治专家张国成教授带领的中国麻风病手术医疗队走遍了中国500多个麻风村,为麻风病畸残者开展康复手术近3.6万例。

作为台湾《中国时报》资深记者张平宜1999年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采访麻风村,被当地人的悲惨生活震撼后,持续11年投入建设麻风子女就读学校,改善麻风子女生活条件,2005年至今已培养百余毕业生。在2014年9月举行的上海城市艺术博览会上,她宣布,由其创立的专门针对麻风病人求助的希望之翼基金会宣告成立。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有关机构和组织的努力,中国的麻风防治工作已经有了很大进展,但还远远不够。比起肉体上的痛苦,也许世界给他们带来的孤独和歧视是更加迫切需要解决的。麻风病人群没有得到应有的帮助,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关注和医学治疗,极少的人们带着爱去接纳他们。看到他们当下的存在,看似健康的我们除了感恩,或许更应感到羞愧。人们应该需要反思自己的生活,因为他们照射出我们有着诸多的麻木、冷漠、自我,也让我们看到人的爱如此的有限。

目前,国内有些教会通过筹集奉献、探访已经对麻风村做了一些工作。盼望中国更多的教会和基督徒团体也能够参与或建立相关的服侍机构,持续稳定地服侍麻风病人群。不仅医治他们,学习以神的爱接纳他们,同时借着这样的服侍带领他们认识救主耶稣基督。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