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微信

浅谈中国基督教会慈善的历史与责任

作者: 岳清华 | | 2009年08月20日 02:11 |
播放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就业问题、经济问题以及相关道德问题突出地摆在政府和社会团体(包括教会团体)面前。作为中国基督教会的一分子,我们有必要对中国基督教会慈善活动的历史有个大概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对当下的责任有清醒的认识。

一、中国基督教会慈善活动的历史

基督教曾三度入华,不仅每次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不同,而且在华传播的命运及其对中国民众社会生活、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也迥然不同。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的不同也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慈善事业的开展。从发展阶段的角度看,越趋向当代,基督教会慈善事业越兴旺发达。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教会的慈善活动始终和传教运动紧密相连,那时教会要么开办学校、要么开办医院,把文化、慈善视为福音工作的自然延伸。譬如在福建莆田,教会就创办了200多所学校,还有麻风院、孤儿院、书店等社会福利机构。

第二个阶段是1978-1998年。党和政府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中国教会重新恢复活动。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教会服务社会的活动,又显雏形。1981年,福州花巷堂开办英语培训班,免费培训社会青年,为福州的改革开放输送了英语人才。1985年,中国基督徒在丁光训主教的倡导下,在南京创办了爱德基金会,致力于教育、卫生、农村事业。但是由于历史和神学诠释的原因,一些教会的信徒把“爱神”与“爱人”分离了,认为基督徒要追求属天的,不要贪爱世界。因此,他们单顾自己的事,甚至认为那些遭遇贫穷、灾祸的人是由于不信主,或被主惩罚的。

1998年以来,积极推进神学思想建设的中国教会,迎来了发挥自身优势的黄金时代。中国教会积极投身到经济社会背景下的慈善活动中,回应社会需要,为贫困人士、孤儿弃婴和普通民众提供帮助和慈善服务。这既是基督教会兴办慈善事业的基本动机与目的,又是教会慈善事业发挥的重要社会功能。另外,基督教会慈善福利事业范围广泛、内容繁多,几乎覆盖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

二、福建教会的慈善实践

我们认为基督教不应仅仅是存在于头脑中的信仰,这一信仰也须在现实世界中起作用,服务与牧养二者并不矛盾,牧养不仅是要劝说别人信仰耶稣基督,同时也是基督徒将耶稣基督的爱心表现出来,来改善大家的生活,实际上这更能体现牧养的意义。基督徒在注重个人属灵生命的同时,必须重视社会服务。关爱人群是基督教的优良传统,我们的社会服务与人民、社会是不可分割的,基督教就应该在经济社会中多做人群的铺路石。

福建教会也不例外。近年来,福建教会先后在厦门、福州、莆田、仙游、南平、龙岩等地开办了15所基督教老人院。福建教会不仅关心老年人,也关心少儿的健康成长,分别在南平、莆田、福州等地开办了爱国幼儿园、蓓蕾幼儿园。在泉州,鼓励信徒参与服务自闭症儿童的事工,也成为福建省教会参与社会服务的又一亮点。

福州市教会率先于1995年成立爱心服务中心,组织基督徒巡回医疗队奔赴缺医少药地区进行巡回医疗,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共诊治患者1593人次。泉州市的南街教会近年来也为2万多名患者施医赠药。2003年,省“两会”率先设立福建省爱心基金,举全省教会之力行服务社会之事。除此以外,我们也常就专用项目临时募集资金。2008年,筹集3万元帮助宁德30位贫困大学生圆了上大学的梦想。2008年初的冰雪灾害,福建教会捐献了人民币67万元,创福建教会慈善历史之最。5·12汶川大地震期间,福建省教会捐款3242万元,再创福建教会历史之最。

与此同时,福建教会慈善服务也获得了不少荣誉。2006年,南平仁爱老人院和龙岩基督教老人院被福建省民政厅、省老龄委、省老年发展基金会评为全省首批“爱心护理工程试点单位”。2007年,南平仁爱老人院肖维平院长在全国老龄办、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主办的全国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活动中荣获“中华孝敬老人明星”奖。2008年8月,南平仁爱老人院被评为全国“爱心护理工程试点单位”,这是中国基督教唯一一所获此殊荣的机构。由于广大教徒关心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不断增强,基督徒爱国爱教的先进事迹不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有9个集体(个人)荣获国家、省(部)级荣誉称号。

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积极推进神学思想建设,用圣经的经文教育、团结信徒“爱国爱教,荣神益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广大信教群众的注意力更多地引导到发展经济、改善生活上来,使基督教教牧人员和信教群众真正成为一支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力量,在自己的岗位上促进社会的和谐,在社会实践中帮助政府解决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为政府分忧。

三、中国教会慈善活动面临的问题
 
慈善观念的主要构成元素是给予。从这个角度看,慈善福利事业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界定。狭义的慈善福利事业特指那些为穷人、孤老残幼和遭灾民众提供的传统服务与帮助。广义的慈善福利事业泛指有助于改变人们的观念,提高人的素质,改善生活状况的服务与帮助。国外的慈善活动包括文化、体育、娱乐、个人社会服务、宗教、国际志愿者、卫生和环境保护、就业和扶贫等多个领域。而中国教会的慈善活动相对来说,大部分是配合政府的工作展开的,如社区服务志愿者、青年志愿者以及教会内的一些救助活动。如何使人明白中国教会的慈善活动是人们普遍的一种社会道德责任,任何有能力的人都应当参与和付出,是出于人内在的道德要求、自觉的行为,是一种自律,而不是法律要求、外在强制力,是中国教会神学思想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另一方面,中国教会的慈善事业,要在坚持中华民族利益和中国特色的同时,积极借鉴和吸取西方慈善组织有益的管理经验与管理方法,在不违背我国法律和社会政治经济原则的前提下,可以按照国际慈善事业、慈善项目的规则和惯例来运行与管理。要从慈善事业服务对象与群体、兴办慈善事业动机与目的、慈善服务范围与主要内容、慈善服务资金来源与资源构成、慈善服务供应组织的不同层面,全面和历史性地探究基督教与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笔者主张处境化的思考,教会慈善服务是基督教会进入中国社会、服务社会,实现文化交流与相互理解的最佳途径,在世界慈善事业领域里应该有中国教会慈善事业的声音。

(作者系福建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