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微信

雁子:再见,曼德拉——南非“国父”曼德拉逝世有感【专栏】

作者: 雁子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3年12月06日 09:13 |
播放

昨天,2013年12月5日晚8点50分,南非“国父”曼德拉走了,终年95岁。他走的很安详,因为他知道,自己去了天国,安息在天父的怀中了。

在世界范围,曼德拉是一面道德和正义的旗帜。曼德拉是伟大的民族主义领袖,但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多年来,曼德拉一直为消除贫困和战争而奔走呼吁,他的贡献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曼德拉1993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95年获得非洲和平奖。关押曼德拉和非洲解放运动政治犯的罗本岛监狱,1999年被联合国命名为世界遗产,作为种族隔离罪恶和非洲人反抗的历史记录。

曼德拉是基督徒,从小在教会学校读书。曼德拉不是一个“随时把信仰戴在袖口上”的人,他不太爱公开谈论自己的宗教信仰,或许因为这样可以使他的政治目标获得更多信仰和种族人群的理解吧。但是曼德拉明确表示“自己从来都是、今后也将一直是一名基督徒”。

曼德拉的宽恕精神跟他的基督教信仰紧密相关。在他年轻的时候也曾经是不惜牺牲生命跟白人种族主义者抗争到底的“愤青”.后来被囚在罗本岛27年,苦难改变了他,如同被囚禁在拔摩岛上的约翰,在上帝的异象中悟出了真道。他明白了,让这个世界充满爱是上帝的旨意,他要成为神的使者,成为爱的使者。

传播爱首先要去除恨。爱那些可爱的人没有什么稀奇的,只有去爱那些不爱甚至可恨的人才是神迹。如同耶稣教导我们的:“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让他打。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要爱你的仇敌,为那些逼迫你们的祷告······这样,就可以做你们天父的儿子,因为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马太福音5章)

曼德拉正是这样的人,20多年的牢狱之灾没有让他怨恨,反而让他充满了爱,在他的血液中,有着浓浓的基督情结。

曼德拉的精神世界经历了深刻的改变。经过苦难的磨练,他的心没有变得更加冷酷僵硬,反而变得更加柔软温和。

27年的牢狱生活,让他对自己的基督教信仰有了更深的反思。虽然失去了肉身的自由,却获得了心灵的解放。在曼德拉的政治生涯中,他一次又一次地选择了宽恕和仁爱,拒绝了苦毒与仇恨。他说,“在那漫长而孤独的岁月中,我对自己的人民获得自由的渴望变成了一种对所有人,包括白人和黑人,都获得自由的渴望,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一样需要活的解放。”

多么宽广的胸怀,多么宽广的爱。这是来自上帝的大爱,是超越了世间凡人的神圣的爱。

曼德拉说:“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在狱中。”说的多好,想想我们自己吧,常常会为一些和我们对立的人生气甚至报复,其实,那是我们自己将自己关进了仇恨的牢狱中啊。

曼德拉84岁时曾在南非举办了个人画展,作品主题是监狱生活。他如此说道:"我想用乐观的色彩来画下那个岛,这也是我想与全世界人民分享的。我想告诉大家,只要我们能接受生命中的挑战,连最奇异的梦想都可实现!"

多么可敬的老人。这又让我想起牢狱中的彼得和受难中的保罗,面对苦难和死亡尽然还能高声赞美和充满喜乐。这是怎样的境界啊?如果不是圣灵充满,如果不是对主的全然相信和依靠,怎么会有如此的喜乐和宽广的心怀?

曼德拉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对弱势群体满了同情和怜悯,就像生在马槽里的耶稣,到世间来,就是来拯救罪人和穷人的。他如此说:“评判一个国家不应看他如何对待地位高的民众,而是看他如何对待穷人或一无所有的人。”

说的真好。这也就是为什么全世界不分种族,不分信仰,不分国家,不分老少都那么爱戴他的原因吧。多希望所有国家的掌权者都能说出这样的话,把眼睛多看看穷人,受苦人吧,而不是盯住那些有钱人。把精力多放在改善民生上吧,而不是老盯住GTP增长。

曼德拉的生命力之强大也是一个神迹,受了这么多苦,遭了这么多罪,却结结实实地活到了95岁。一个钢铁硬汉,一个神造的英雄,一个当代的摩西。他说过这样一句话:“最大的荣耀不是永不跌倒,而是跌倒后总能站起来。”

曼德拉在我心中是近乎完美的,他的善良,他的高尚,他的品德,他的能力都使他成为我们心中的一座丰碑。

然而他对自己的评价是这样的--我只是一个不断努力的罪人。

这种话,只有一个真正的基督徒可以说出来。多少人信主前就是不愿意承认自己是罪人,多少人信主后依然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罪。我们能和曼德拉比吗?

当你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罪过时,当你不愿意低下你顽梗的头时,当你自以为是忘乎所以时,当你软弱无力不思进取时,想想曼德拉的话吧--我只是一个不断努力的罪人。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