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8日
微信

年轻的基督徒们,如何解开与父母的心结?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8年07月13日 09:39 |
播放

上周中国青年报联合问卷网对2010名网友进行了一项与父母关系的调查,结果显示52.9%的受访者认为与父母有心结,62%的受访者认为父母对自己的心理不够关注。

心结,顾名思义是心里一种解不开的疙瘩,以及心理因某事所受到压抑。

父母与子女之间出现心结,主要因为双方的价值观冲突所致。比如受访者杨华自小被父母寄予厚望,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稍有退步便倍感压力,后来大学毕业在一事业单位工作,但待遇不高,与父母期望值相差甚远,所以彼此形成心结。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期待错位是形成心结的原因所在。父母往往把自己没有完成的心愿加在孩子身上,而忽略孩子自身的感受,虽然自称为孩子好,但是孩子的负担却无形加重,一方面是要完成父母的任务,一方面却无法照顾自己的兴趣,等到长大独立了,却没有时间和经历回头了。这种冲突尤其发生在八十年代出生的八零后身上。

在基督徒里面这种心结依然存在,甚至可能比列更大。尤其是在基二代、基三代身上。

无疑,父辈基督徒因为时代的关系可能接受的教义倾向与子女一代不同。比如我一个朋友小曾自小跟着母亲去教堂聚会,但是他母亲归信基督的机缘是因为牙疼,在八十年代医疗条件不好的情况下,久治不愈,后来归信基督教,牙疼消失,所以他母亲对基督教就倾向于医病的教义,对那些医病赶鬼的信息特别感兴趣,而在我这个朋友看来,这是迷信,所以也把基督教看成迷信,从而对基督教反感有加。

我另一个朋友小化,是苏北农村的,从小跟随母亲到教会聚会唱诗,但是其母亲在信仰耶稣之前是农村萨满巫术信仰,所以对于神迹奇事相当感兴趣,对于手上掉金粉啊、某某村人死后在月亮上显现啊深信不疑。自从中学开始,小化便认为母亲的基督教信仰与之前的巫术没什么区别,所以也就不再去教会,加上中学课程开始学习自然科学和思想政治,对基督教更加排斥。

还有个朋友小郑,他母亲信仰的传统基要派认为只要读圣经就可以,学习文化知识没有什么意义,所以特别排斥读除了圣经之外的书籍,如果不是父亲的支持,他可能被母亲阻在学校之外了。所以他也不信基督教,反而认为基督教过于反智。

以上三个朋友与信仰基督教的母亲关系十分紧张,一方面母亲对他们的不信而担忧,另一方面他们对母亲的信仰太迷信而排斥。这种紧张关系,影响到其它诸如工作和择偶上,母亲希望他们成为传道人,或者在基督徒开的公司工作,更希望他们找到信耶稣的女朋友。每次母亲的唠叨都会换来他们的大吼。

后来因为工作的关系,以及通过朋友介绍,与他们结识,开始寻找改变他们对基督教态度的方法。在和他们相处一段时间,彼此建立信任关系之后,我告诉他们我是基督徒,信仰耶稣,常读圣经。开始他们挺惊讶,但是我并不和他们探讨圣经,也不讲属灵话语,而是和他们海聊,当然海聊的主题是基督教对文明的改变,对历史的改变,对人的改变。推荐他们看一些基督教主题的电影,慢慢地我们之间的信任关系进一步加深,他们对基督教的看法也发生了改变。这个时候随着宗教知识的丰富他们对父母的信仰也能理解。

在生活和事奉中,以上的情况可能比较常见。

对这种情况解决心结的方式就是对父母的理解,但是对父母理解的前提源于对她的宗教信仰的理解。而理解父母宗教信仰的前提是对真正的基督教信仰的理解。让他们知道父母的宗教实践并不是基督教的标准模式。而父母的宗教实践从某种情况下反而是种心灵安慰。这可能不能改变父母的信仰,但是可以改变他们的孩子对基督教的态度,改变他们对待父母的态度。这种改变的关键点在基督徒活出耶稣的教导,发挥信仰的正能量。

还有一种心结方式,就是子女并没有放弃对基督教的信仰,但是在对圣经的理解上与父母冲突较大,产生心结。

在笔者以前侍奉的大学生团契中,就遇到多起这样的案例。比如小芹的父亲因为癌症信主,后来手术后康复,所以他认为耶稣是医病赶鬼的神,并把自己完全献给教会,对自己的子女反而冷落一旁。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对教义理解不同,一个改革宗倾向的子女可能对父母的灵恩派信仰无法接受。

在面对子女与父母在教义冲突方面,牧者要保持一定的自信和高度,尽可能的将基督教的历史展现在团契成员面前,推荐历史书籍、讲座,这些历史包括圣经成书的历史,旧约的历史,新约的历史,神学思想史,教义发展的历史,甚至包括圣经考古和宗教社会学,当然这不是让他们成为学者,而是开阔他们的视界,有时候牧者的视界限制团契成员的视界。开阔视界是为了建立成员的独立信仰,具备自己独立思考自己信仰的能力。除此之外,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常识普及也很重要。当成员能从历史的高度审视父母的宗教实践时,他们也就能理解父母的教义倾向。

心结解开的关键是对心结的面对和认识,独立思考无论在那种情况下都十分重要,独立地从更宽广的视界去看问题,而不是人云亦云地追随。

耶稣对母亲一直是尊重的态度,不论母亲是否支持自己的事业,耶稣这种态度的确值得我们效法,但是我们也不可忽略耶稣的宽广视野,是他态度从容和自信的基础。

我们也许不能改变父母,但是可以改变自己,试着去理解父母,包括父母的信仰和需求,也许父母采取的我们不认可的宗教实践方式,恰恰是他们所缺乏和需要的。

个人的生命和知识的成长带来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宽广的视野是理解父母,解开心结的关键。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