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6日
微信

【访谈】一位80后牧师的教会建立与转型探索路:从批判到建设,让理论落地最重要

作者: 姚颂恕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8年03月19日 09:44 |
播放

新教传入中国已有200多年,因着各样的原因,教会在中国形成了特有的模式与文化。但由于中国教会生存环境的狭隘,加上时代飞速进步与发展,教会也面对各样的挑战和问题,亟需转型。耶稣说:“把新酒装在新皮袋里!”,而伴随着越来越多的牧者认识到教会转型的必要性,也开始有愈来愈多的教会和牧者脚踏实地的开始不断地摸索与寻求,努力找到一套真正对教会有帮助的好方法。

80后的崔牧师就是其中一位。
第一次见到崔牧师时感觉是“好年轻”,但又难得透着一股沉着冷静,与他刚至而立的年龄似乎有些大相径庭。

崔牧师笑谈,从前他也算是一个基督徒愤青,对传统、守旧的教会有过很多的失望与批判。后来因为对教会太过失望,所以他与另外几位弟兄一起南下去开拓新的教会。在这个过程中,仿佛“创业”一般,他经历了各样的挫折、艰难、非议与困境,而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与受挫中,崔牧师开始反思:原来许多批判性的思想虽然具有启发性,但是真要落地、实践起来其实并不容易。因此他将过去的一身“刺”尽都收敛起来,开始尝试更加适应时代、适应年轻人的“开放式”新兴城市教会。

基督时报邀请他分享了自己在这一探索过程中的经验与思考,希望透过具体的个案也激发更多人对于教会转型之路的探索。

“创业”之缘由

崔牧师说,他接受基督信仰至今已有15年的时间。最初2002年到2011年这段时间里,他都是在江浙一带的一所非常封闭、传统型的教会进行聚会并参与服事,见证了这个教会从复兴时近千人聚会到衰落时只有几十人聚会的过程,也见证了一个保守、守旧的教会所带来的诸多弊端。

他深深感觉要适应时代教会就需做出一些改革,要吸纳年轻人教会就需变得更加生动、活力,然而直到他离开后这所教会依然非常保守。记得两年前他还回去又参加了一次该教会的聚会,主日上,一位颇受欢迎的讲员讲到姊妹烫头发的问题时,直接形容烫发为“方便面”,藉此以表达他对女性化妆和烫发的反感。

崔牧师在这间教会信仰、服事后又去读了神学,同时还参与着两、三间教会的服事。但即便每日忙碌,却感觉看不到希望。“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打工仔,”崔牧师说,教会的领导牧者对底下年轻的牧师都会温言相待,看上去好像对你和蔼可亲,实际上字里行间却还是透着一股居高临下,仿佛在说:我给你钱,你给我干活就好了。

那时不满足于仅有的学识,崔牧师希望可以得到教会的推荐再去读另一个神学课程,但却被指出学历太低而遭到了拒绝。

2011年时,崔牧师深觉继续这样下去终究不是办法,年轻人当该有年轻人的活力,便举家迁移至华中地区的一中心城市,与另外两名弟兄一起准备开拓新的教会。

当时的崔牧师满身干劲,抱着要建立新兴教会的想法开始了尝试。然而一座城市对他们的到来给与的不是欢迎,而是艰难。崔牧师从前在教会参加过各样的服事,累积的诸多经验,却在重新建设教会时完全派不上用场,所有的经验成为空谈。

“创业”之艰难

要从零开始吗?
当时崔牧决定,就从零开始!

从零开始,事情非常多,那个时候的崔牧师和另外几位一起“创业”的弟兄都是“年轻小伙”,从网上寻找信息,学习各种神学思想、建设理念——有些“病急乱投医”的架势,因此也出了很多状况。如今回想起来,崔牧师表示,令他印象深刻的是那段最难的时间段里,真的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时,常常会觉得自己很没有能力,但希望可以通过祷告得到能力,于是他们几人就每天早上五、六点钟起床祷告。说来好笑的是,因着时间太早声音太大,有一次还被对面人家隔着窗户给骂了个半死。

建立教会的初期,崔牧师与其他弟兄尝试了各样的方式来传福音,想要多传人来教会聚会,也曾两年不断地去街道、小区等地方发福音单张,但都没有起到什么明显的效果。

教会无法兴旺的同时,与崔牧师一同租房同住的同工弟兄也因各样的原因无法再继续支撑,离开了这个带着“传播福音、建立教会”而来的城市,独留下了崔牧师一人。同住的弟兄一走,房租、教会等种种重担如同大山一下全部压在了崔牧师一个人的肩上,“当时觉得,身边的人都靠不住,教会也靠不住,还是要靠自己。”崔牧师叹息道。

好在崔牧师举家迁到这座城市之前,有先到这里开拓的弟兄去工厂打工时认识了一些非信徒,给他们传了福音,就约着一同来崔牧师的教会聚会。但这种“好光景”并没有维持多久,因着崔牧师才从传统教会出来,讲道风格未能完全转变,讲道内容依然保守加古板,部分平信徒听了几次后就不愿再来了。等过了一个春节回来,那留下来的不多几个人更是一个也没有了。

“又得从头开始。”

在最困难的时候,崔牧师至少有三次打了退堂鼓,向着要不还是回去以前的教会吧!事实上他原本所在的那间教会也希望他能回去继续服事,但崔牧师考虑再三,最终还是选择咬牙坚持下来。

反思与实践,理论与落地

刚到新城市时,崔牧师计划的是做一个民工教会——他从前聚会的教会也是以民工基督徒为主。但几年下来民工教会始终无法成型,信徒来来去去,留不下来几人。几次三番下来,崔牧师也觉得气馁了。

有人说:人尽头是神工作的开始。神要给人开道路,是以人意想不到的方式。正当崔牧师感到气馁之时,认识了一位同样感到教会亟需探索转型的基督徒老师,对他想要建立新兴教会的想法给与支持的同时,大力鼓励他继续留在当地,并和他一同做了许多福音文化形式的聚会,这样一来,“建立民工教会”的计划泡汤,但教会里年轻人多了起来,开始有了不一样的生命里和朝气。

原本以为教会开始有了起色,风风雨雨也应该差不多都要过去了,却不想服事的道路上总是有高山不断拦阻——新的问题再度袭来。崔牧师建立了偏向于年轻化的教会后,得到了不错的反响,却被周边一些仍保持传统立场的教会开始暗暗排挤。崔牧师几次想要与他们交流但都被拒之门外,逐渐地崔牧师虽然还保持着跟这些教会的往来,心底的热情却也冷却了不少。“那时对不少固守传统教会就彻底死心了,”崔牧师感慨,“不再对他们寄托任何希望……我们也不用理会他们,自己闷头做好事情就行。”

从那以后,崔牧师更是对传统教会进行了反思,并在线上线下对传统教会的问题进行了“狂风暴雨式”的批判。结果,批判换来的结果是把自己教会持有传统信仰观念的基督徒全部“吓”走了。

崔牧师回忆,那时是2013年正值微博大热之时,他在微博等社交平台上转发各种批判性的文章,甚至有段时间到了见什么批什么的地步。“可能是那时经历了很多挫折,所以批判现实的心也很重。”

与此同时,崔牧师发现“网络传福音”是一个极为不错的方式,于是果断放弃了用发福音单张的“土法”,通过社交网络来寻找羊羔。事实证明,网络传福音确实效果显著,教会80-90%的人都是通过网络而来的。崔牧师提到,他招募来听,让他们参加讲座,吸引人留下来,而这些人一般有高等学历、稳定工作和较高水平的收入。但与此同时流失的人也很多,“因为当时我讲道时太爱批了。”崔牧师笑道。

走的人多了,渐渐地崔牧师发现讲道只是“批”,很容易带来三个弊端:

1,许多批判性的思想虽然很具启发性,但是想要落地、实践却并不容易,甚至有一些思想根本是不具有实用性的。然而理论不付诸于实践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就好像耶稣,他为了让人理解真理和天国,便道成肉身,来到地上,亲自讲说和做出榜样,让大家可以看得见、听得懂、可以实践。

2,有一段时间里,教会吸引的了一些有心理疾病的人过来。面对这样一个内心敏感而脆弱的特殊群体,教会若动辄就是一顿批,这些人肯定受不了——来到教会不但没有得到医治和安慰,就先被批得受伤走了,这也不是教会该有的样子。针对这样心理上有特殊需求的群体,崔牧师便想要在给他们传讲真理之前,首先塑造一个他们所希望的充满爱和温暖的环境,建立起他们对教会的信任。

3,过度的批判带来的第三个危险是不利于凝聚人心,。教会要开展事工就离不开人,人若缺乏凝聚力就只是一盘散沙,没有力量——在批判当中人与人之间是无法建立亲密关系的。

意识到过于批判的后果时,崔牧师开始更加注重发展线下事工,“最近几年我几乎不在网上说话了,”崔牧师谈到,“现在越来越关注理论落地,和大家生活相关的东西。”

仔细研究了来到教会之人的一些特点后,崔牧师开始考虑教会的转型问题:“我们需要适当的反思或者批判,但是更需要建立更多渠道,去给他们心灵的关怀和实际上的帮助。得到他们信任之后,慢慢地在教给他们正常人应有的观念,并用自己的生命和生活去影响他们。”

在摸索中的前进

找到新的方法后,崔牧师也便开始照着去执行。为了使大家建立亲密的关系,增加凝聚力,他在主日聚会后增加了小组环节,以有利于感情的建立,而成员之间有什么问题也可以在小组里互相诉说,互相帮助,让大家有更多互相服侍的机会。

2015年崔牧师和几位同工一起提出一个概念:培养健康人。虽然实践起来困难重重,但崔牧师依然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果,这也使得原本持有敌对态度的周边教会,在看到崔牧师团队的努力后,对他们的工作做出了认可。

当然,面对教会里一些有心理疾病的平信徒,崔牧师凝聚教会的力量尽可能的帮助到他们。例如,有一些人在社会上走投无路而来到教会,就给他一些生活费,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工作,甚至感情或婚姻上的问题。亦或者教会给他们提供一个“岗位”,进一步帮助他们能够重新融入社会。崔牧师和其教会一直在通过这种方式来实践牧养带来的社会责任。

此外,崔牧师还坚持牧者自立。这么多年来,他从未领过教会的工资,而是和妻子分别工作,做到经济上的独立。因此有了解崔牧师转型之路的人评价说:教会为何有活力,原因之一是牧师自立,和教会的关系变得简单。而崔牧师的成功也证实了牧师们是可以做到经济独立的同时来牧养教会的。虽然起步艰难,但是经济独立时可以建立更加健康的教会。

最后,崔牧师总结,各项福音事工的开展都离不开教会——关键是有责任感、有能力、有凝聚力的教会。传统教会的确存在诸多问题,但是一味的批判反而会让事情变得糟糕。有理论家,就要有实干家,与其大刀阔斧的批判,不如建立平台来凝聚真正愿意做出改变和帮助别人的人,成为一个稳定的团体、教会或团契,让有实践性的理念真正被落实下来。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