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微信

他为何被称为是“中国女婿”?回忆葛培理家族四代人的“中国心”(附多张珍贵历史照片)

作者: 王新毅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8年02月24日 10:49 |
播放

2月22日,葛培理在北卡的家中静静离开人世。这位享年99岁的布道家赢得世人对他的多个称呼:“美国的国家牧师”、“总统的牧师”、“历史上布道人数最多的布道家”、“美国的良心”等。
而同时,这位在美国土生土长的、从北卡一个奶牛场出来的男人也还有另外一个别具心意的称呼:“中国女婿”。

这个称呼的背后是葛培理的岳父一位来华医疗宣教士的“中国心”,和妻子葛路得自称是“淮阴女儿”的很深的情结,而这样的情结融入到葛培理布道团数十年的事工中。

葛培理曾带妻子路得来到她的出生地中国淮安,如今他的儿子、孙子也多次来到中国,拜访葛路得的出生地,持守着与中国数代的珍贵情缘。

一、缘起:来华传教士钟爱华——洋医生的“中国心”

葛培理的岳父是曾在中国服务25年(1916-1941)的美国长老会宣教士钟爱华医师(Lemuel Nelson Bell)。


钟爱华

事实上,钟爱华高中时代曾担任棒球队球手,是运动场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甚至在读医学院时曾被签约加盟一支棒球队,后来还曾有著名棒球队邀请他加盟,但他拒绝了,因为他持守了自己最初选择学医的志愿就是为了海外宣教。

毕业后他结婚和新婚妻子一同来到中国。当时他22岁,新娘24岁。经过19天的辛苦航行,他们首先抵达上海,然后经由无锡最终抵达淮阴当时的一个乡村小镇:淮安的清江浦。

在这里,钟爱华从无到有一点点的建起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长老会医院“仁慈医院”,就是今天淮安第二人民医院的前身。这个被他扩充到380张病床的医院,为当时苏北农村的老百姓们提供了难以估价的宝贵的医疗服务。从医院的行政工作到手术台上的一次次抢救,钟爱华无不亲身参与。 当时正是中国战乱不已的年代,钟爱华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岗位,拥有活泼的精力。据说,他得力的秘诀在每天清晨都持守大约一小时的灵修时间,并且为排在当天动手术的病人一个一个地提名代祷,一点都不懈怠。

1937年日本侵华之后,苏北地区内的美国宣教士和家眷都奉命撤到青岛。但钟爱华将女儿路得从青岛送回美国读大学之后,又和妻子带着10岁的三女儿和5岁的儿子冒着危险回到仁慈医院,他在一封信函中写道︰“上帝要我们去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

一位洋医生的“中国心”——他赢得了中国人对他这样的赞誉。后来1941年因为珍珠港事变,钟爱华一家不得不停止了在中国的服务。但他对中国的情结并未改变。这样的情结也间接影响了葛培理。

晚年的钟爱华也是葛培理最可靠的同工和顾问之一。葛培理在为岳父的传记作序时说:“我的岳父钟爱华一生中分别在三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首先是棒球领域,他有机会进入美国职棒大联盟;其次是宣教领域,他在中国做了25年的医疗宣教士;第三是写作领域,他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福音派编辑和作家之一。而我可以为他再添一项:他是我个人最忠实的导师。他一直做我的督导,直到1973年离世。在那之后的每一天,他的智慧、处理事情的方式和原则仍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在我认识的所有基督徒中,钟爱华绝对是非常杰出的一位。”


葛培理与岳父钟爱华

二、花开:葛路得——土生土长的淮阴女儿

在江苏淮安服侍的25年间,钟式夫妻工作于美南长老会创建的仁慈医院,并养育了包括四个孩子。其中的二女儿就是路得。

她1920年六月十日诞生在清江一间两层高的砖屋,她的大姐亲切的说自己和妹妹都是“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从出生到17岁返回美国读书,路得大部分时间在淮安生活,能操中、英双语,并对中国人有很深的福音负担。

葛路得早年的绘画作品

据记载,路得年幼时已经十分爱主,曾祷告求神让她成为殉道者。大姐Rosa听到后,也躲在被里祷告神说∶“主阿,请不要听她的,她只是个小女孩。”长大后,她的梦想是去中国西藏做一名单身宣教士。她在年仅九岁时(1929年)写给她祖父的信中说:“我非常非常热爱中国”,这种“中国情”不因年龄增长环境的变化而减少,她自己见证说:“我热爱中国——我热爱这个国家,我热爱中国的风土人情,我最热爱的是中国人民——就像我的父母热爱中国一样。”


少女时代的路得与父母合影

父母对于中国的情结也一直记在她的心里面,1975年,当葛培理在台湾举行布道大会时,有记者问葛路得在台湾有什么私事要办时,她回答说要去花莲的大理石工厂为父母亲定制两块墓碑,因为他知道父母都是深爱中国的人,所以他们的墓碑也应出自中国。

三、嫁接:葛培理——1988年携路得访问淮阴

葛培理与路得可谓“一见钟情”。1937年秋天,路得从中国回到美国进入伊利诺州惠顿学院主修圣经。1940年秋,他在芝加哥的东布兰卡特堂门口看见一个金发小伙子冲下楼梯,给她留下深刻印象。“他很高很瘦,飕声就走过了...这个人真有劲儿,清楚知道自己要去那里!”后来几天后,路得在参加一个祷告聚会中再次遇到了葛培理,并且听到了他的祷告,感觉这个年轻的男人对主有特别深的认识。

那时,葛培理已经是一名浸信会的传道人。后来通过介绍,葛培理认识了路得。他回忆说:“简直不能相信世上有这么美丽温顺的女孩子” 。1993年,在两人结婚50周年时,路得告诉ABC新闻当时她的反应∶“当我回家就祷告神说∶‘神啊,若使我跟他结婚,就是我最大的荣幸。’”

葛培理第一次邀请路得约会是在一个主日下午一起去听韩德尔的《弥赛亚》。葛培理后来回忆说,当时他不敢牵她的手∶“你可以看见她面上流露出基督。”

1941年4底,葛培理向路得正式求婚,路得内心经过很大的挣扎,因为她一直认为自己的呼召是海外宣教,然而她祷告感到上帝有不一样的计划,明白自己的使命是要帮助葛培理这个有着布道热情的年轻人的事工。于是,2个多月后,她写信给葛培理答应了他的求婚,并在1943年晚婚。


葛培理与路得结婚照

葛路得把她的出生地淮安介绍给葛培理,两人都希望有生之日可以回去看一看。1980年,葛培理夫妇获准以探亲的名义到华访问,可惜他因为意外受伤而暂时搁浅。但路得兄妹四人来淮阴探望了故里,受到了当地热情地欢迎。

回国后她多次敦促丈夫葛培理一起来淮安访问, 1988年4月12日至28日,历经数十年之后,葛培理夫妇终于带着儿子及摄影师、助手等,应邀访问中国,他们访问了北京、广州、南京和淮安。整个行程非常充实饱满,一家人爬上了长城。

葛培理与儿子葛福临

葛路得带着三个女儿

其中,访问最动人的环节还是在淮安,路得带着丈夫和儿子葛福临来到仁慈医院旧址,并对他们细细讲述当年这里的情形和故事。他们还看到了当年路得出生的房子。


葛路得与丈夫、儿子在自己出生的楼上合影

葛路得带着丈夫参观曾经一家人住过17年的旧居

葛路得与丈夫在自己出生的楼前面合影

在这里,他们与当地的中国的友人、基督徒们留下了多张珍贵的历史照片。

葛路得与孩童时的伙伴热情的拥抱


葛培理陪伴妻子和儿童时的玩伴共叙友情

葛路得与淮阴的基督徒们一起聚会

葛路得与孩童时候的四个玩伴一起合影

葛路得说:“我是淮阴的女儿,我一直把淮阴当作自己的家。我本是先学会讲中国话,后学会讲英语的,今天我又回到老家了!”  

在首次访华之旅结束时,葛培理回忆说:“中国人民是世界上最好客,最友好的人民”。

四、继承——葛培理的儿孙多次回到淮阴寻访顾地


在第一次和丈夫一同访问后,路得此后还多次带子女访问了淮安教会,希望将从父亲继承下来的“中国心·淮安情”在子女中继承下去。

葛培理的儿子、同为布道家的葛福临牧师于1988年随父母首次访问了淮安教会。 他说:“当我还是小男孩的时候,我的母亲路得给我讲了许多她在中国成长的故事,我特别感觉到来到中国就像回到了我的家。我们热爱中国和中国人民。我们也祈求神赐福给中国和中国人民。”

他多次来到中国布道。2008年5月在杭州期间,在崇一堂向12000人布道。2009年10月17日至18日,他在保定教会向近万人布道。当他在中国访问期间,得知在四川的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随即通过中国教会向灾区捐款30万美元(约计210万人民币)。几天之后的5月23日,一架747飞机装载了价值近100万美元(约计700万人民币)的90吨物资。


葛福临2011年5月在北京崇文门堂布道

他曾说过:“我的母亲出生在中国,我的外祖父是一位在中国工作了25年的传教士医生。我作为一个儿子有特权回到中国去,而我的感受是——我回家了。我们热爱中国,热爱中国人民,我们也祷告和祈求上帝不断继续地祝福中国。”

如今,葛培理家族对中国的感情在通过葛福临的儿子、新一代的布道家葛卫理在继承着。 2015年2月,葛卫理在无锡和淮安共举行了四场布道会,他还去了仁慈医院。这是葛卫理牧师对其祖母钟路得出生地的首次访问,也是对其曾祖父钟爱华99年前中国宣教足迹的追溯。

2016年2月,葛卫理再次踏上淮安的土地,在镇江宣德堂和淮安基督教堂举行了音乐布道会。 对于我来讲,江苏也是我的故乡”,他说,“我的奶奶出生于中国,因此她深爱中国人,一生都怀着对中国人的深深的感情,她后来一直想回到中国做宣教事工。我的爷爷一直在全世界做布道工作,但他很爱中国人。” “小时候,我的奶奶曾给我们讲她在中国的故事,讲当年日本侵略者到中国,很多飞机扔下炸弹,因此他们经常为平安祷告,她爱中国。”说到这里,葛卫理牧师流下泪来,“很多年前,他们种下了福音的种子,而你们就是他们福音工作结出的果子。”


葛卫理2016年在江苏布道

葛卫理牧师在讲道前,特别为会众播放了一段影像资料,是上世纪70年代,其外曾祖父钟爱华博士在美国的一个布道大会上,操着带有淮安口音的中文,引用约翰福音3章16节向会众宣扬福音的场景。视频中,钟爱华博士说:“我不是一个洋鬼子,而是一个很爱你们的中国人,要把上帝的爱分享给你们。”


备注:本书参考了《葛培理传》、《钟爱华传》、淮安市基督教会历史资料等。


来源:基督时报
转载 请注明以上信息

 ✟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