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微信

美国牧者谈:世界无法填满灵魂的空虚 唯有神能!

作者: 李静柔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7年11月16日 12:40 |
播放

编者按:

我们内心深处常常涌动着特殊且强烈的渴望,即使在世界上拥有再多也难以满足,这令人空虚无助,没抓没挠,毫无安全感地漂浮在空中,肆虐得要把人撕裂。这种渴望极为强有力,以至于用任何词来描述都显得苍白。

生命中总是感到缺乏,驱使人竭力想要得到更多,然而拥有后却永远没有想象中的满足。就像盯着眼前胡萝卜拼命奔跑的驴子,拼命奔跑就差一点点就要吃到了,但是再怎么努力,就是吃不到,怎么也吃不到。这榨干我们的生命,让人筋疲力竭。

空虚的内心又像抓斯吼叫的困兽,无处发泄的愤怒,满满的负能量,不作死不罢休;又像破坏力极强极烈的洪流,所到之处遍行毁坏。于是,各种荒谬的现象如病毒般传播扩散开来,叛逆啦、酗酒啦、吸毒啦、滥情啦、发疯啦、追剧啦、自杀啦、离婚啦、工作狂啦、学习狂啦、减肥狂啦、购物狂啦、打游戏啦、精神病啦、拉帮结派、趁火打劫,这些看似毫无关联,实际上诱因只有一个:无法排遣的寂寞。

实际上,这种空虚指向了神。每一个人灵魂深处都有一个神形的空缺,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法填满,都不能让人有深刻的满足,那是为神预留的,只有神自己才能填满。你是为他而造,要承受丰盛的生命。

美国牧师乔纳森•帕内尔(Jonathan Parnell)在“渴慕神”网站撰文,以少有的坦率、深刻饶有哲理地谈到这一问题。本站翻译了这篇文章,让空虚自己诉说真理。

每个人都知道宿醉是什么感觉。

吉姆•凯瑞(Jim Carrey)当然知道这一点。去年金球奖颁奖典礼上,两次获奖的他上台介绍喜剧最佳影片提名人,让人们首次看到发生在这名资深演员身上的改变。

他从个人介绍开始,很快变成了痛苦且诚实的意义追寻。他开了几个玩笑,谈到作为两届金球奖得主的感觉,然后他说,

 “我做梦时,不会做旧梦。没有必要,先生。我做梦成为三次荣获金球奖的演员吉姆•凯瑞——因为那样我就满足了。那最终会让我不再痛苦地追寻一些我知道最终不会让我满足的东西。”

每个人都对凯瑞说的报以大笑,人们还在对此哈哈大笑——近500万人在YouTube上观看。但是隐藏笑声背后的是,我们都知道他是对的。我们笑他所说的,实际上是在笑我们自己,那是种紧张不安的笑。那是在笑试图在转瞬即逝的东西上寻找最终满足的荒谬。凯瑞和我们都在小心翼翼地绕开所说的“渴望理论”,但这卷土重来了。

你知道我在说什么

也许你以前阅读C•S•路易斯的时候,曾经偶遇过“渴望理论”。路易斯直截了当地谈到这种理论,正如他在《返璞归真》中写道,“如果我在自己里面找到一种渴望,是这个世界中任何经历都无法满足的,那么最可能的解释就是,我是为了另外一个世界而造的。”

单单这句话就值得在你头脑中多考虑一会。当谈到渴望和满足时,对我们人类来说,没有比这更无处不在却鲜少为人所研究的了。

彼得•克里夫特(Peter Kreeft),波士顿学院(Boston College)哲学教授,他更多解释了“渴望理论”如何发挥作用。他指出了支持路易斯这一结论的两大关键性前提。

第一个前提是每种自然的渴望都对应着能够满足这种渴望的一些实物。这一点是路易斯提出的,就在他给出那个令人难忘的结论前说了几句话。

受造物不会生来就有种渴望,除非有满足这种渴望的东西存在。婴儿感到饥饿,好吧,有食物这种东西;小鸭子想要游泳,好吧,有水这种东西;人有性欲,好吧,有性这种东西。

第一前提建立了第二前提,那就像路易斯所说的,我们发现自己有种渴望,“这个世界中任何经历都无法满足”。路易斯在谈我们常见的不满足——我们都知道缺少些东西,必须要有更多。

克里夫特说,我们大体靠诉求建立了第二前提。尽管有无数的案例,例如凯瑞的金球梗,汤姆•布拉迪(Tom Brady)那句有名的话“要比这更多”,到头来“渴望理论”意味着我们要人们做一些“诚实的内省”,正如克里夫特所说的那样。我们要他们正视这个问题,他们是否幸福 ——真正的幸福。

醒过来,变深刻

今天美国大众似乎没有前人同样的兴趣进行自省。我们翻阅的大多数媒体更多是关于谴责社会混乱,而不是深入思考感到不满足的男女。现在最大的需要,似乎是醒过来,而不是变得深刻,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我们的渴望仍然存在,仍然没有获得满足。

我不禁思考,有时我们的行动主义是否成为另一种形式的自我消遣——让我们不再追问问题之下的问题的任何事物。那重点是什么呢?为什么我们找不到所 寻求的?

这些问题仍然需要答案,即使在我们国家混乱与毁坏的暴风之中。尘埃绝不会完全落定,让我们心无旁骛地观察。我们没有都去意大利展开“自我发现”之旅,相反我们大多数人必须在混乱中追寻。

这就是让最近的文章《宿醉的玄学》(The Metaphysics of the Hangover)如此爆红的部分原因。

总是饥饿

马克•埃德蒙森(Mark Edmundson),弗吉尼亚大学英文教授,在《刺猬评论》(The Hedgehog Review)上撰文,谈及了许多同侪少有涉及的领域。他严肃且富想象力地面对宿醉,同时让醉汉感到尴尬,他说头痛的遗憾指出了人类境况中更深刻的东西。他写道,“宿醉并不仅是酗酒与吸毒的后果”——那想必是很多读者都知道的经历。但“宿醉与未能将许多东西理想化有关”。那就是说,每个人都经过某种形式的宿醉。

 “未能理想化”,他解释说,包括宗教、爱情和各种东西。埃德蒙森说,生命中充满这样的时刻,我们意识到痛苦的空虚感,我们没有得到指望的东西。

我们都知道那种感觉。我们走在这些路上,希望发现我们所寻找的,然后走上了另外一条,然后又是一条——我们一直跑着。我们哄骗自己相信收获就在眼前,直到有一天我们意识到并不是这样——这已经过去了。来来去去,我们又离开了这里,空虚、疲惫,焦头烂额。

 “我就是不满足,” 埃德蒙森引述蓝调歌手的话,“我就是不满足。”

那就是说,对我来说,这个世界上没有足够酒,也没有足够的爱——当然也没有足够的性。无论是什么让我的精神短暂地振奋,即使有更多更多,那还是不够,因为我总会饥饿。

饥饿不会消失,除非获得满足。“总是饥饿”意味着我们是饥饿的,无论我们是否感觉得到,无论我们是否想要这样。我们只是需要提醒,就像咕咕叫的胃或者埃德蒙森的文章。

路的尽头

渴望理论诚然不是福音正式的呈现——这可能很难让你走上有神论的道路,但这绝对会把你指向那里。更好的是,这向你表明,你心里和你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已经把你指向了那里。

一旦你开始走上这条路,一旦你真的开始调查,最有可能的解释就是,你是为另一个世界而造——这个世界是神为你赢得的,他从天降临,圣灵感孕,由童贞女玛利亚所生,在本丢•彼拉多手下受难,被钉于十字架,受死埋葬,而后复活升天,将来必从那里降临,审判活人死人,他的国度没有穷尽。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