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4日
微信

【钩沉】中国留学生之父——基督徒容闳20年的努力终成就归国梦想

作者: 姚颂恕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7年02月18日 11:34 |
播放
容闳(资料图片) 容闳(资料图片)

众所周知,中国近代第一批留学生是在清朝洋务运动中,在李鸿章等大臣的积极倡导下,被选派往美国的。但是在这背后还有一位起到了重大而不可获取之作用的人,那就是被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

1872年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出洋,由容闳指导选派。这批留学生,也是容闳费劲力气和口舌召集起来的,他在沪、粤、港共招生120名幼童,从同治十年至十三年4年间,每年派出30名赴美留学。容闳负责孩子们在美国的教育,直至同治二十年(1881年)清政府撤回留学生为止。

容闳(1828.11.17-1912.4.21)原名光照,族名达萌,号纯甫,英文名YungWing,广东香山县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镇)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容闳是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是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同时,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一个“从头到脚爱国”的基督徒。

他在祖国危难之时,倾尽个人之力,从教育、文化等多方面为国倾心倾力,成为那个时代的光和盐。经过近20年的努力,由他推动的“幼童留学计划”,为中国近现代史贡献了大量的栋梁之材。

容闳家境贫寒,其父见有英国传教士开办的管吃住的免费学堂,便将容闳送去,澳门一家由英国古特拉富夫人主持的教会小学念书。容闳在学堂读了六年书,读《圣经》,学英语,也学一些西方的人文思想和科学知识。当时的校长是美国人,叫赛缪尔.布朗,毕业于耶鲁大学。此后,布朗带容闳即另外两名中国学生前往美国,容闳得到了留学深造的机会,容闳先进入著名的大学预科学校——孟松中学,学习拉丁文、希腊文和英国文学。在此期间,他接受了基督的救恩,成为公理会的信徒。后又考进耶鲁大学,成为中国第一个美国留学生。他品学兼优,以半工半读的形式完成了四年的学业,1854年,容闳学成回国。

值得一提的是,1852年,容闳入籍美国,并在美国娶妻生子。但他的一生证明,他始终在为中国的富强而奋斗。一位牧师劝他留在美国。但是容闳还是毅然回国了,“予意以为,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则当使后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之境。”他在《西学东渐记》中如此写道。为此,他立志要让更多的中国学生到美国学习。1855年,容闳带着他的梦想回国。但当时国内的情况不允许实现他的理想,于是,他只好将他的理想揣在怀里,等待时机的出现。

他首先进入商界充任翻译之职。先后在广州美国公使馆、香港高等审判厅、上海海关等处任职,后在上海宝顺洋行经营丝茶生意。此间,他广交政界和商界的朋友,接触清廷高层人物,以影响朝廷同意其派送幼童赴美学习之计划。

1863年,容闳奉曾国藩之命,到美国购置机器,以装备洋务派在上海创办的西式机器厂——江南制造局。容闳不负所托,于1865年圆满完成使命回国后,经曾国藩向朝廷举荐,被封为五品官职。

1868年,中美两国签定了互惠协议,允许中国学生到美国任何公立学校读书。1863年曾国藩致函容闳,“亟思一见”。于是,容闳被收留在曾国藩的门下,帮曾办洋务事业。1870年,曾国藩往天津处理“天津教案”,容闳当曾翻译。容闳认为实现梦想的时机到了,于是大胆向曾提出了他的留学教育计划。马上得到了曾国藩赞同,曾立即与李鸿章联合上奏,呈送朝廷,并付诸实施。在此之前,容闳的幼童留学计划已被朝廷中的保守派阻挡了七年。

1871年,清政府最终批准了中国幼童留美教育计划,设立中国教育使团。当容闳听到这一消息后,非常激动,整整两天不吃不睡,“他兴奋地走来走去,心中默默地赞美上帝。从他返回中国算起,已逾十六载,上帝终于应允了他的祷告”。前后经过近20年的努力,容闳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容闳被任命为留学事务监督,长期驻美,专管留美学生事务。 

中国首批留学幼童(资料图片)

在那时,绝大多数人对出国留学视为危途,尤其是美国,离中国遥远,不少人认为那是个非常野蛮而不开化的地方,甚至会把中国人的皮剥下,“安在狗身上”,特别是将十来岁的儿童送出国,一别就是15年,还要签字画押,“生死各安天命”,让一般家长难以接受。所以,容闳使出全身解数,就是招不到这30名幼童。于是他不得不返回老家香山县动员说服乡亲们报名,同时在附近县市活动,结果还是没有招满,最后在香港又招了几名,才凑足30名,于1872年8月11日由上海赴美。以后的三批90名学生,虽然招收时遇到的困难稍小一点儿,但同样艰难。不过,由于容闳的执著,120名幼童如期派到了美国,终于打开了中国官派留学生的大门。这120名幼童多数来自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这和当时中国的开放格局完全吻合。

这些留美学生每礼拜天跟随接待他们的家庭成员去基督教堂,参加教会的崇拜、主日学和查经班等各种聚会,久而久之,有些学生成为基督徒,容闳的侄子容揆就是其中之一,后来他们还成立了“中国基督徒宣教会”。1884年,容揆被任命为在华盛顿的中国公使馆秘书,为国效力达五十年之久。

从1872年到1875年,清廷先后共派遣120人出洋留学,每年派遣30人。留美学生们忠于自己的国家,为中国走上自强之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成为中国近代外交、铁路、采矿及军事等领域的先驱。他们中有13人就职于外交领域;6人将大半生奉献给开滦煤矿的管理事业;14人成为中国铁路系统的总工程师或高级管理人员;17人受命于中国海军,其中7人战死疆场,2人担任海军将领;15人成为政府电报局官员;4人从事医疗行业;3人投身创办中国最早的大学。

1883年,容闳回美国照顾自己的妻子。1885年冬,容夫人病情恶化,终于在1886年5月辞世。容闳痛失爱妻,心灵上的伤痛难以言表。然而,两个儿子却给了他很大的安慰。回国后,容闳先去拜见了总督张之洞。之后去上海,试图实施开设银行和修建铁路的计划,皆因国内贪污腐败,和国际局势紧张而以失败告终。其后容闳结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积极参加维新派的活动,支持年轻的光绪皇帝进行变法维新。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下令囚禁光绪皇帝,逮捕维新派。

为逃避缉捕,容闳躲入上海的外国租界区,旋即又逃到香港。1900年,唐才常的自立会在上海改称“中国国会”,容闳被推为会长,并负责起草英文对外宣言。自立军起义被镇压时,容闳再遭清政府通缉,辗转流亡美国。

容闳在逃亡期间结识孙中山,转而积极支持孙中山革命,拥护共和。辛亥革命成功后,1912年1月,容闳致函祝贺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邀请容闳归国效力新政府。奈容闳已力不从心,于1912年4月22日,容闳在哈特福德住所内病逝,享年84岁。弥留之际,他牵挂的依然是祖国的繁荣富强,还劝身边两个孩子回到中国去。 

1998年,在容闳诞辰170周年之际,耶鲁大学所在的康涅狄格州宣布,将9月22日(当年首批中国幼童入美留学之日)公定为“容闳及中国留美幼童纪念日”。今天,容闳的画像悬挂在耶鲁校园,与同样毕业于该校的布什、克林顿等政界名人肖像并排一起。

《容闳评传》(作者:陈汉才)评价容闳说:容闳是中国近代化的卓越先驱,是伟大的爱国者。他大学毕业后毅然回到了祖国。他首倡、策划、促成和领导了近代中国第一代官费留美学生的派遣,积极从事社会改革活动,向太平天国和清政府多次建言建立和发展中国近代军事、政治、文化的一系列主张,竭力倡导发展民族经济、教育事业和实业,提出了发展中国近代铁路、水运、矿业、商业、建立国家银行的美好蓝图,后来又投身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运动,晚年又支持、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斗争。他的一生顺乎历史潮流,与时俱进,为西学东渐、富强国家而不懈奋斗,为中国近代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杜吉尔(牧师、容闳美国的朋友)说:他所做的一切,饱含着他对祖国最真挚最强烈的爱——因为他是一个爱国者,他从头到脚,每一根纤维都是爱国的。他热爱中国,他信赖他,确信他有远大辉煌的前程,配得上他那高贵壮丽的山河和他那伟大悠久的历史。

《容闳传》(刘中国、黄晓东)评价:“胸怀松柏之志,常葆赤子之心,孜孜不倦地致力于谋求中国的复兴与富强。”“愈挫愈奋,爱国之心,坚如磐石,百折不挠,九死不悔。”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