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微信

黄陈怡文亲子教育讲堂(系列三):怎样正确的“打”孩子以及父母不可说的几种言语

作者: 胡艾茜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7年03月09日 07:29 |
播放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在清代学者朱伯庐的《治家格言》里就有这样的文句:“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睡,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莫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见富贵而生诌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生骄态者,贱莫甚。……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这篇出自封建时代的封建文人笔下的“治家规则”,肯定有着一些现代人不能认同之处,却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家规”,在今天这时代依然有存在的需要。“每个国家都有国家的法律,学校有学校的校规,班级有班规,为什么到每个地方都会有规矩?没有规矩会是什么样的社会?”来自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教育硕士、同时也是四个孩子的母亲黄陈怡文在杭州一场亲子教育课程上如此说到:“有了规矩我们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立完的家规需要落实到行动上

立家规不是随意为之,也需要有技巧。黄陈怡文表示,立家规时当注意以下三点:

一:把规矩落实为行动。在美国有这样一个试验,将家长和孩子分开。家长们觉得家里很简单,只有几条规矩;但孩子却觉得家里规矩很多。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落差?“因为很多时候家长讲完就忘了,而小孩会觉得你规矩特别多,不知道哪条才是最重要的。”

家规写下来以后,要张贴在父母和孩子都能看见的地方,一旦定下来就不能反悔。也要把违反规矩的后果清楚地告诉孩子,让他知道违反了规则会要承担怎样的后果。“我什么为什么要定规矩?规矩是从哪里来的?……有了规矩我们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黄陈怡文用开车来举例子:“如果我开车我不知道(规矩),我看到了停车标志是(需要)完全停下来的,可能我看到了就微停一下,没有完全停下来。。但我(知道规则时)看到这个标志就知道,这个路口没有红绿灯,如果我不完全停下来我就会违反了交规,所以我知道停下来的重要性。另外还有一个后果,如果我不停下来,被警察逮住是要罚款要扣分的。”黄陈怡文表示,有“规矩”还需有“后果”这样孩子才会知道规矩的重要性。

此外,立完家规要把家规的时令落实在生活中,要体现出来,当孩子犯错时我们应核对家规去纠正他,依照家规来决定他的后果,也要按照“不冷不热”的原则来执行。最后,还要给与孩子安慰、接纳和拥抱,要让他知道他是在为自己犯下的错误来接受后果,并不是因为爸爸妈妈不爱他了。

不随便动手 打也只能打在特定的位置

二:不随便动手,动手要有一个固定的家法。“守法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家也是一样。守规矩的家庭是和谐的家庭,不守规矩的家庭是紊乱的家庭。而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要遵守家规。”父母不要随意动手打孩子,但当孩子违反了家规需要为此承担后果时,应当用“家法”执行。这里面又包含了3个需要注意的事项:

1,要有指定的家法。

2,执行的场合必须是安全的、对孩子保持尊重的。不可以在众人面前体罚孩子,要在边上悄悄告诉孩子,说完之后让他去房间里等待。

3,十岁以上的孩子不适合再用体罚的方式管教。一般孩子七八岁开始有发展抽象思维的能力,九到十岁左右这个能力会越来越清楚,他会越来越讲道理。“你能够用道理、用逻辑跟他讲明白的,就避免用体罚。”这是其一。其二是现在的孩子生理成长较早,要尊重孩子生理上改变的时候和心智的成熟度,如果再打屁股,对他是较大的心理伤害。

三:只能打在屁股上,并且是特定的位置。“屁股往下大腿部分是皮肤非常嫩的地方,打的时候容易淤血,甚至是破皮。”黄陈怡文详细解释:“往上是尾椎骨,两边是肾脏,父母打孩子不注意时,打到尾椎骨有可能会导致孩子半身不遂;打到肾脏也会对孩子有不好的影响。”所以,即便是“打”也有学问。

黄陈怡文强调,在“打孩子”这项上一定要切记,不能随便动手,特别是不要打耳光。“人的脸是自尊所在,耳光打下来不仅仅是伤到他的皮肉,也伤到他的自尊。另外,耳光接近耳朵的部位,曾经有过孩子被打耳聋的例子,所以绝对不要用手打孩子的脸。”当然,也不要因为方便,随手就抽皮带来打孩子,“凡是随便触手可及的东西都不利于我们管教孩子,……不要拿皮带、梳子、拖鞋,不要一边骂一边打。”黄陈怡文推荐使用固定的家法来“打孩子”,当孩子看到家法时就会知道,这个是权杖的代表,不是任何人都能拿来打他的。

也有一些学校会问:“老师、老人可以打孩子吗?”黄陈怡文回答:“只有父母才能打孩子。不要把这个责任交给姥姥姥爷,因为打孩子是要费气力的。”黄陈怡文举例说明:“我家的老四两岁时,开始不讲道理,你怎么让他安静下来呢?我想让他安静,我就把他抱住,让他脸朝外,帮助他控制他的情绪。因为他会拳打脚踢,所以这种大熊抱法就是(帮助)发泄他的精力,孩子朝外,四肢抱紧他的时候,他可以拳打脚踢,但是慢慢他就没力气了。”

男孩的力气通常比女孩大,发泄下来可能需要20分钟左右;如果厉害一点的,可能有30分钟;但也有的10分钟的哭闹就消耗完了。“当他在你怀里柔软下来的时候,可能你不想打了,”黄陈怡文说:“但这个时候正是你要打的时候。你要让他趴下来,然后在他的屁股上执行(家法)。”当我们坚持这样去做的时候,孩子就能够明白父母说的话是“话”,父母说过的话会执行,这样孩子才会对于父母的权威和规矩去认可。

为什么老人不适合呢?想一想,能有几个老人能把孩子抱着这样搏斗个二三十分钟?力气很快就都耗没了。“如果按照规矩去做的时候,你的孩子打了几次后,他会更快地明白道理,他也会明白你是在爱他,而不是为了发泄你的怒气,他会更愿意跟你配合。”

用“明知故犯”原则解决孩子屡教不改的问题

在上个系列的文里面,黄陈怡文提到:孩子可以打,不可以骂。但如果孩子犯错后屡教不改怎么办?这里可以用到一个“明知故犯”的解决方案。

“明”:让孩子明白过错,家长必须好好地跟孩子说。

“知”:让他知道解决方案是什么?可以是家规后果里的哪一条,或是以后怎么改善,需要跟孩子慢慢地分析。

“故”:这是最好的教导方式。现下有很多的孩子阅读的绘本,父母在给孩子读书的时候,要挑选好的故事,给孩子教导道理。读书的过程正是父母教导的时候,而不是等孩子犯错了才教导。例如孩子不跟人打招呼,不是等到发生了才训斥他“没礼貌”,这样即便讲完了,孩子下次还会再发生同样的事。父母需要告诉孩子,在这个故事里面的小朋友是怎么跟人交往的,什么叫“有礼貌”?在类似的不同的主题里面,让他透过故事去学会正确的行为。

“犯”:犯错的孩子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责骂。

教育词典里应当删除的几种不合宜词汇

在我们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有一些词汇也需要从父母的“词典”里删除掉。

第一个是:出气跟泄愤的话语。例如:“你非得惹我生气”,“看我怎么修理你”,“看你下次还敢不敢了”……“这种言语其实是我们在发泄的一种语言,”黄陈怡文说:“我想,我们当中可能父母亲也说过这样的话,我们都是原生家庭的产物,很多时候我们说出来的话听起来似曾相识,因为小时候爸妈就这么说我们的。”

第二个是:“等我数到三”,或者,“这是最后一次警告你”。很多家长会比较喜欢用前者来警告孩子。为此,黄陈怡文提出疑问:“如果我们让孩子数到三才做,那我们数到一二的时候是什么想法?我们是在训练他听到三才有反应吗?”

黄陈怡文举例说明:例如现在妈妈要带着孩子出门了,妈妈说“你赶紧把玩具收起来然后我们就走了。”说完这些妈妈就走开了。但过一会儿妈妈回来时孩子还在玩,妈妈就有点着急了,说:“跟你说了要收玩具你怎么还在玩呢?赶紧收起来,一会儿就要走了。”这个时候妈妈还有点耐性,她再次走开了。然而等了一会儿妈妈过来时孩子还在继续玩,妈妈的火气就上来了:“我跟你讲了几次了你还不收?你怎么还不收?你再不收等下回来看看,我要修理你了。”然后走开。再回来时孩子还不收,或者正在慢慢地收,所以妈妈就说:“我数到三,你还没收到的话我等下就要修理你了。”然后妈妈开始数一,孩子动作稍微快点了;二,动作很快的……三!全部放进去了!“好了,(这个时候)你说妈妈是打还是不打呢?不打,因为数到三的时候他全部都收了。”黄陈怡文无奈表示,虽然孩子不打了,但是妈妈心里还是会有气——每次出门都要来一趟这个——虽然如此,但这就是我们自己训练出来的:他就等着我们数到三。

能不能换个方法呢?黄陈怡文说:“我告诉孩子说:‘我们等会儿要出门了,你现在玩的很开心,但是你能不能在三分钟之内结束?’你要让孩子去思考,可能小一点孩子他不能去思考,你要(看孩子的个性来)告诉他。有的孩子你说‘可不可以用三分钟把玩具收拾好’,他说‘NO’,你就要有别的方案。三分钟不行,那就五分钟。你要看孩子的年龄大小和认知程度。你可以告诉他:‘三分钟收好我们准备要出门了。’你在讲的时候,孩子要看着你,他需要听到你在说什么。甚至你需要问他:‘三分钟到了你要干什么呀?’他会说:‘要把玩具收好。’OK。‘为什么呢?’‘我们要出去。’‘去哪?’你要告诉他为什么要出去?要去哪?去干什么?最好是他喜欢的地方,或者是后面有更能够给他动力的地方,让他赶紧把玩具收好。比如‘我们要去张阿姨家’,那里有他的好朋友或者好玩的东西,他就会赶紧把玩具收好。你要给他动机。”

当我们讲完这些后,我们可以这样告诉孩子:“妈妈有个计时器,这里有三分钟的时间,计时器响了妈妈会过来看看你有没有把玩具收好。如果你提前收好了,计时器还没有响,你可以过来告诉我,我就知道你是特别棒的孩子,你比计时器还厉害,计时器还没响你就把玩具都收好了。”妈妈需要给孩子鼓励的方式,因为很多时候孩子在妈妈的鼓励和清楚的指导下,不用去讲很多他自然而然就会把玩具收拾好。而当他得到妈妈的赞美时,他会更加愿意去配合。

第三个是:威胁恐吓的方式。例如“你再不听话,我要打你了”,“再不停止,我要没收……”,“再不听话,晚上不陪你睡觉。”有些家长说:我从来都不会对孩子说我不爱你,但他会用其它方式把爱收回,比如晚上不陪孩子睡觉。“最好不拿这个做要挟。”黄陈怡文提到,不要要挟孩子不陪他睡觉,同时也要有“培养孩子独立睡觉”的意识。

第四个是:跟孩子斗气。很多家长会说这样的言语:“再不听?我就打,我就再打。”跟孩子较劲,看谁坚持的更久,要看到孩子降服、哭,认错,才有战胜感。也许我们并不知道我们是要有战胜感,但是很多时候在这个过程当中父母的边骂边打会演变到越打越烈,因为父母无形当中在跟孩子较劲而自己不自觉。

要在爱中说诚实的话语

“上天赐给我们的子女,是用来改变我们自己的。”黄陈怡文说:“我们要在爱中说诚实话。”那什么是诚实话呢?就是坦诚告诉孩子:你犯了什么错就要承受什么后果。在这个原则下,父母要遵行两点。一是父母在执行后果时,要平静,没有怒气,要尊重孩子自尊心的需要。二是父母的言行要平和,切忌一边动手一边骂。

而做子女的也要学会“安静认错,心里面没有怨恨,不反抗”。如果我们在“打”孩子时还要追着他跑,最后他躲到桌子底下,我们伸进去手打到他,这样并不是管教成功的表现。“所以孩子必须要安静认错。……孩子在接受后果之后,他需要用言语来表达认错。有的孩子需要冷静的时候才能安静下来,(但无论是哪一种,孩子)接受后果时要心甘情愿,不可以反抗。”

“教育孩子是慢慢熬,慢慢炖,不是放到微波炉里一下速成的。”最后,黄陈怡文如此总结。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