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4日
微信

周有光先生离世 有基督徒感叹说上帝收走了这束行走世间112年的光

作者: 姚颂恕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7年01月17日 09:05 |
播放

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于2017114日去世,享年112岁。他在万年常开玩笑说:“上帝糊涂,把我忘掉了。”也曾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他的一生也处处闪现着智慧的光芒。

伴随着他的离世,有基督徒感叹说,上帝把他这束光收走了。

周有光,有基督信仰的人多会注意他的这个名字,是否与圣经有关。的确,周老先生与基督教颇有渊源。周有光年少时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当时最好的教会大学之一,苏小和所著文章《周有光先生的“光”,来自哪里》中说,就读于这所大学,使周有光接触到了基督福音,并且按照圣经创世记的经文“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创1:3】)”,给自己取了一个笔名:有光。此前,他的名字叫做周耀平。

周先生口述而成的著作《逝年如水》中提到“1942年,36岁。受基督教洗礼。”不过他在2010年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到:“我是教会学校出来的,一直不信教,但是抗日战争中我有一个七岁的女儿盲肠炎死去了,因为打仗的时候医院条件不好。这个给我的打击很大。那时候来了一个朋友,是冯玉祥的秘书,他娶了基督教太太,也信了基督教。他说你精神痛苦,可以有一个安慰的方法,可以受洗礼入教,我就跟着他五分钟受洗礼,吃一块小小的面包就完了。但是对我来讲,我是一个理智主义者,真正让我信教很困难,要我每天吃饭祷告就办不到。所以我形式上是基督徒,但是没有真正相信。一个有深入的科学思维的人要成为真正的教徒是很难的。”

虽然如此,周先生一生处世高明、达观积极,心思意念和行事为人都闪烁着真理和智慧的光芒,是值得每一个基督徒或者非信徒学习的。

一、重视文明、尊重常识

周有光虽家境贫寒,却聪明好学,先后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东京大学求学,此后在欧美工作期间与大名鼎鼎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见面两次,了解到了文明的常识和科学的力量。这样的机遇,真正锤炼了周有光一生的价值谱系。

苏小和评价说,他在进入暮年之后,说了很多符合常识的真诚话语,对领袖崇拜,对国家道路,对思想的追问,都表现出一名知识人的情怀。比如他说,“领袖把中国搞得一塌糊涂”“知识分子不说真话,国家没有希望”,等等。这些银质般的话语,源自于一名认识真理的人对真理的回望与坚守。

二、理智爱国、虽老不忘

周老先生的儿子周晓平讲述道,周老先生退休后只是把办公桌移到了家里而已。此后他集中精力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发展的几种常见模式,探索其形成的复杂原因,试图揭示某些社会发展规律,以此告诫国人少走弯路和鼓起勇气继续向前。

“自然,随着爸爸年龄的继续增长——2015年他已经整整满109岁了,但他的体力已经不再允许他常年伏案工作,他的腰椎变形已经影响他的走路和睡觉,他必须借助助听器才能听清别人的话语。但是他依然关心这个他生活了一百多年的国家,并且深爱他的同胞,同时从未失去对外部世界所发生的最新事件的浓厚兴趣。”周晓平说。

周有光在2010年时接受瞭望东方周刊访问,说:“最近看到三大新闻,一是悟本堂,一是富士康,一是假博士。我们国家在毛泽东时代搞得很乱,后来改革开放是很好的事情,但是一个社会要搞坏容易,搞好不容易。”

三、夫妻恩爱、举案齐眉

周有光与妻子张允的爱情,历经近70年风雨,却始终琴瑟和鸣,情比金坚,直至2002814日,张允和去世。金玉良的书中写到:“周有光先生小书房的墙壁上,挂一幅他和夫人的彩色照片。照片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照的,先生和夫人并肩站在花丛中低头看书。”

周老先生曾解释“周版”“举案齐眉”:“我和老伴有一个好习惯,每天上午10点钟喝咖啡,喝咖啡的时候我们都是举杯齐眉。古代人举案齐眉,我们是举杯齐眉。举杯齐眉就是相互敬重,夫妇当然要相互爱,但光是爱,还是会发生矛盾,还要相互敬重。”

四、平等尊重、教子有方

周晓平评价自己的父亲是一个严肃但永远不会打骂他的人。父亲常走着走着路,突然捏紧周晓平的手,若有所思。周老先生重视传统文化,但不提倡孝道,周晓平记得父亲对他所说的:“我不是要你对我孝,我是要你Philanthropy(博爱),有博爱之心,你都会做得很好。我也不会留给你什么遗产,我希望你获得更多的知识,知识是最好的财富。”

五、重视教育、追求真理

《今日中国的大学与大学教育》(《读书》2010年第10期)是马国川对百岁老人周有光先生的访谈。在谈到当今的教育改革时,周有光老人提到这样一件事:“新的教育部长上任后,我给他写过一封信,提了两点建议。第一点,从大学做起,学术自由;第二点,小学生中学生大量的无效劳动要取消。……他很客气,打电话来说‘谢谢’。”但这位可敬而睿智的老人接着就说:“教育部长做不到的,他没有那么大的权力,因为中国的教育错误不是教育部的事情。”

他对真理有着执着的追求,也劝勉年轻人追求真理。在2010年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他说:“我的话你们不要相信。这不是讲客气的话,因为一定要有怀疑才能得到真理。当然怀疑不是胡乱怀疑,要经过很多的思考。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要独立思考。所以苏格拉底了不起,他的教育就是一句话:知道你自己。”

六、知足常乐、学海无涯

“来时迎,去时送,万事顺应自然,万事莫要勉强,就是最好的了。”周先生曾说,“我是活一天多一天,每天都是赚的。我99岁生日就是在医院里过的……病愈回家再过斗室读书生活,消磨未尽的尘世余年。”他在退休后,依然在斗室里看书、读报、会友,以书为伴,以文寄思。他在自己的书中谈感悟:“与时俱进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能与时俱进,就能站立在时代的前沿。不能与时俱进,必然被时代所淘汰。”

七、追求知识、年老不辍

“朝闻道,夕死可矣。”周先生曾这样说。

100岁之后,周有光老先生陆续出版了《百岁新稿》《朝闻道集》《拾贝集》《周有光文集》等书籍。中国应用语言学会会长陈章太评价他说:“他一生追求治学,为学科发展和社会进步作贡献,不考虑名利,就是想做实事一辈子,不断地耕耘、写作、创新。”

八、历经风浪、忘却生死

周老先生幽默风趣,笑口常开。周晓平描述自己年迈的父亲说:“他对生死早已置之度外,他头上的白发中依然生长着黑发,他依然充满幽默感和深思熟虑。虽然他的日常生活已经变得简单,他不需要荣华富贵来彰显他的人生价值,他只想他这一生没有虚度,并且与这本口述书里他讲的故事一样有趣。自然,爸爸也深深忧郁于未来——虽然他一直是乐观的。百年阅历让他明察现实的荒诞之处,不过他的朋友和崇敬者相信他的长寿是为见证历史和引导别人相信事实与真理。”

周有光的一生先后经历了晚清、北洋、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时代,有人称他为“四朝元老”。他曾说,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长跑,不要太在乎一时之长短。“这一百多年,我遇到许多大风大浪,颠沛流离二十年。但不都过去了吗?我年轻时候,身体不好,健康不佳,生过肺结核,也患过忧郁症。我结婚时,我们家的老妈妈就偷偷地算了一个命,算命先生说,不行啊,这一对夫妇只能活到35岁。我当然不信了,可是觉得很有趣,现在两个35岁也不止了。可见生死不要太在意,每一天好好活着就好。”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