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微信

【访谈】一90后基督徒女孩的信仰成长路(中):服事篇——从大学毕业后创办基督徒音乐平台到成为农村教会传道人

作者: 胡艾茜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6年08月13日 09:00 |
播放

续:【见证】一90后基督徒女孩的信仰成长路(上):校园篇——学习祷告、爱心与慈善

在中国教会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各种类型的教会也逐渐层出不穷。而农村教会却一直都是中国教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时代潮流的变迁、时下城市教会的复兴,农村教会也面临着生存愈渐困难的境况。而其中农村传道人又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群体。

农村教会虽然有着信仰虔诚的群体,却多以“老弱病残”为主,很少有大批的年轻信徒,教会中身居一线的牧师、传道人也是少之又少。

本文中的梁姊妹目前是在一所农村教会侍奉的传道人。在此之前,她曾在大学时代和小伙伴们一起成立了晚祷团契,带动其他学生一起参与祷告和服事。晚祷团契不仅帮助他们属灵生命的成长,也给予他们一同服事和参与慈善的力量,并影响了周边的学校与教会争相效仿。

但梁姊妹坦言,学校里的服事只是她信仰道路上的一个开启,真正让她开始明白“服事”和“献身”含义的,是在她走向社会后开始参与农村教会“服侍”的过程。而这个过程,要从一个音乐微信平台开始说起……

创立“中国基督教音乐排行榜”

毕业前夕,一心扑在晚祷团契和慈善公益上的梁姊妹在教会牧师的建议下,又申请了一个新的微信平台:“中国基督教音乐排行榜”——晚祷团契虽然辉煌,但人不能总是停驻过去,需要不断有新的挑战。

刚开始做音乐微信平台时,梁姊妹顾虑颇多。一方面担心诗歌有限,终有发完的一天;另一方面又担心自己能力不足,难以使平台运转下去。也正是应了讲道人常说的那句:“不是明白了才去做,而是做的时候明白。”梁姊妹带着交托的心开始打理音乐平台后发现,可选用的诗歌范围太广,这种“哪一天说不定就发完了”的情况绝不会出现。

音乐平台正式成立后,忙碌的大学时代使梁姊妹顾不上宣传,就将平台暂且搁置在那,仍由它自行运转,毕业后也只是“想起来就更新一下”。但值得感谢的是,虽然没有精心维护过,但平台的粉丝人数一直在持续增长,到现在约有3000人左右。

梁姊妹坦言,一开始也没想过要将这个平台做得有多恢弘,只是将它交托在神的手中,由神带领。从起初犹豫的申请,到现在每周稳步更新,梁姊妹表示,“现在社会上的人很少会听基督教的歌曲,听到的版本多数也改过词的。其实基督教歌曲很适合传福音,带领人认识福音。就是不信仰的人,也可以来听听歌。”这些都是有益处的。

除了听歌,梁姊妹经过研究和思考,又给音乐平台加上了一个不一样的特色:点歌。“比如谁谁谁生病了,就给他点个歌。”梁姊妹聊到点歌时,很是兴奋,“现在点歌这一栏很火,留言太多了。有时候因为(留言)人数太多,点歌时还排不上。”

翻译具有社会价值观的文章来引导更多人

音乐平台虽然没有晚祷团契那样名声大噪,但也算是小有成就。随着粉丝人数逐渐增加,梁姊妹开始思考:难道仅仅停留在音乐上就结束了吗?还能不能同时做点别的呢?

巧的是,教会牧师又给她指了一条光明大道:做翻译吧!将好的灵修文发到音乐网上,造就平信徒们。“翻译”这门功课说深不深,说浅也绝对不浅。一个在大学期间连四级英语都没考过的人,真的适合去翻译文章吗?何况这还是要发给广大信徒们看的。想到这里,梁姊妹再度退缩。巨大的压力如同山压在她的头上,让她踌躇不前。几经牧师的鼓励和劝慰,梁姊妹在祷告后终于决定,先尝试一下。这个看似好像“人做的决定”,最后却因着神的带领,让梁姊妹的信仰之路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梁姊妹回忆,那时因着信心不足,所以就决定先从翻译约翰·派博一些简单的文章开始。慢慢上手后,也会加上一些日常灵修类的文。通过一边翻译一边研究,她发现,虽然现在基督徒所办的微信平台很多,但大部分文章都是灵修类,有关社会或人生价值观方面的问题很少涉及。梁姊妹琢磨,是不是要做出一点不一样的东西来?

“基督徒的价值观是这个社会所缺少的,需要有人把基督的价值观和文化都传播出去。”抱着这样的想法,再选择翻译的文时,她会挑选一些涉及到社会、人生、价值观等方面的信仰类题材。

3000的粉丝说少不少,说多也没多到哪儿去。虽然梁姊妹尽心尽力挑选文来翻译,但全中国上上下下加起来也就3000来人能看到,不得不说,令人感到有些沮丧。梁姊妹带着“用音乐平台传播真理”的心不断祷告,一段时间后,她惊喜地发现,虽然平台的个人阅读量少,但有一些主内的大型网站会转载她所翻译的文。那些大型网站从不缺阅读量和关注者,虽然是转载过去的,但一样达到了传播真理的效果,也是值得感谢神的!想到这里,梁姊妹更加有了继续翻译的动力。

一边工作一边翻译,梁姊妹的生活一页翻过一页。本想着大概这样也算不错了,但神却从未停下他作工的双手——藉着“翻译”这条道路,带领梁姊妹又踏上了一条更加宽广的大道。

被“推”上讲台 开启了传道人的生涯

因着翻译约翰·派博的文,梁姊妹开始学习研读圣经,整体通读圣经,并大量研究解经的方式,对圣经也开始越来越了解。

今年年后,神带领梁姊妹来到深圳偏远地区的一家家庭教会。那家教会的负责人是一对母女,两人都是执事,教会信徒基本以上了年岁的阿姨为主。据梁姊妹介绍,包括她聚会的这间教会在内,共有6所家庭教会组成了一个小的共同体,但牧师只有一个人。教会多,牧师少,所以面临的情况是常常牧师讲了第一场后不等歇息喝口水,马上就要赶赴下一个教会去讲第二场。有时一个主日礼拜下来,牧师要辗转去好几个不同的教会讲道,辛苦程度显而易见。

牧师少,传道人少,年轻的信徒更加少,因此也导致了一旦“传道人未能及时赶到”的情况出现,连个顶替的人都没有。但也是通过这个过程,神带领梁姊妹走上宣讲福音的讲台。有一天,梁姊妹去参加主日礼拜时,唱诗已经结束了半晌,轮班的传道人却还迟迟未到,简陋的讲台上空无一人,台下坐着几十个阿姨伸长了脖子等候。教会负责的同工阿姨慌忙去联系时才发现,那传道人自己也忘了今天轮到他来讲道,即便现在动身也赶不来了。想到教会三五两头就要面临一次窘迫的境况,又想着未能将献上给神的安息礼拜安排妥当,同工阿姨怀着内疚的心在一旁哭了起来。

在众人的安慰下,同工阿姨平复心绪,走上讲台向信徒们坦言传道人无法及时赶来的原因,并邀请有恩典的弟兄姐妹上台来分享。然而坐在底下的基本都是上了年纪的阿姨们,大家面面相觑谁也不敢上去。也就在这个时候,梁姊妹突然想到,几天前她翻译了一篇非常有恩典的文章,那一字一句直到现在还深深印刻在她的脑中。既然阿姨们都不去,不如她就大胆尝试一次吧!

在众人的鼓励下,梁姊妹双手空空地站上讲台,开始了她信仰生涯里的第一次“讲道”。现在回忆起来,梁姊妹还能清楚记得那一天在台上的每一个细节:很紧张,事先没有备课很怕讲错,甚至不敢直视台下阿姨们渴慕的眼睛……但讲道结束后,阿姨们都围上来给与肯定的夸奖,使得梁姊妹一颗惴惴不安的心终于平静下来。

有了第一次讲道经历后,教会再来邀请梁姊妹做固定讲道时,她便一口答应。虽然是答应了,背后却离不开梁姊妹更加努力的准备与祷告。未免自己的讲道过于单薄让信徒们生命受亏损,教会开设的祷告、查经班梁姊妹一场都不落下。日常生活当中也大量地听道、读经、祷告、默想,再加上常常与牧师们一起学习交流,半年时间,梁姊妹的信仰如同雨后的春笋一般蓬勃成长。

到现在,梁姊妹仍不敢夸口自己已经懂得了多少,讲道水平进步到了什么地步,因为学习永无止境的时候。“刚开始写讲章的时候,真的很难。一周都写不出来一篇。”梁姊妹回忆,“没有办法,我就逼自己写,去查阅很多的资料参考……其实现在要写也还是很难,但因为灵命开始成长,相比起刚开始时已经好了一些。”

写讲章难,讲道更难。起初梁姊妹的圣经讲解永远都在四福音书里打转,往台上一站小腿肚子就要打哆嗦,讲下来的道没有整体性,虽然阿姨们都鼓励她说“听着很好”,但她却始终没有自信,“上台”成为了她最大的一个争战。直到有一天,梁姊妹祷告完站上台时,突然有种不一样的力量从心底涌流出来,瞬间平时不算伶俐的口齿也变得清晰起来,一场讲道结束后,梁姊妹整个人的状态是轻松的,有种“被神扶着讲完道”的感觉。至此以后,梁姊妹终于“得胜”了讲台,开始走上了非职业“传道人”的生涯。

以下是基督时报邀请梁姊妹进行的个人分享:

基督时报:现在讲道一般都在主日礼拜吗?

答:这边教会是有两场主日礼拜,一早一晚,就把我安排在晚上。

我在这边做讲道的工作,其实是希望让更多学生们知道。这个地方很小,来教会服侍的人大部分都是打工者,属于很苦的阶层。现在大学生毕业都喜欢留在自己教会服侍,很少会来这么偏的地方。这里很缺传道人,很缺愿意为主摆上的人。我记得在我大学的学生教会时,当时有个同工就想要留下来全职服侍,但是没有名额。相对这些偏远农村教会,城市教会的牧师是更多的。

基督时报:现在讲道已经进入状态了吗?

答:其实每次我讲什么,都不是我愿意的,都是神让我讲的。刚开始讲只敢讲四福音,上去讲台也哆嗦,装备也很差,讲道没有整体型。而且刚开始讲章只能抄,现在可以自己写一篇,上去说话也比较利索了。其实上台也是一种争战,很大的争战。

刚开始那会儿,我特别想放弃,看圣经说不许女人讲道,我就想是不是自己讲道不对?纠结了好久,但是后来有次讲道,感觉神扶着我,我就有力量了。而且有次有个人听了我讲到后第二次还来,还信主了,这对我鼓励很大。现在大家也都说我进步很大。

基督时报:教会现在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答:这个教会有六间,晚上聚会的信徒大概有十几个,白天30多个。我自己在的这个教会基本都是阿姨们,年轻的阿姨和年长的阿姨。像我这样的年轻人也有几个,但不多。有一个姊妹和我一起服侍,有一位牧师也在我们这家教会。

这边牧师很少,所以很辛苦,一个牧师服事六间教会,上午在这里讲,下午要去别的讲,常常晚上回不来。其它教会还有三个可以讲道的人,但那边没有牧师,正式被按立的牧师就我这间教会的这一个。

基督时报:当初怎么想到留在这边教会的呢?

答:这个教会离我上班的地方很近,各方面事工和时间都和我合适,所以就留了下来。

刚开始也只是过来参加礼拜,后来看到教会真的很缺传道人,阿姨们也很喜欢我,因为很难有年轻人能留在这里,所以阿姨们特别照顾我,当时一方面是被她们感动,另一方面觉得无论去哪个教会都是神的殿,教会有需要我就付出。

基督时报:有人说做“传道人”需要受蒙召,你怎么看待“蒙召”呢?

答:其实刚来这里时,牧师就问我们是不是蒙召的人,说必须要蒙召,不然对自己生命不好,对神也不好。

之前,我常常睡不着,就早上5点起来祷告。我就想从生下来到现在,我的生命都在神的手中,神要怎样使用我就怎样使用我。在听道时,我也听见神对我说:我花这么大的功夫培养你,你要怎么做呢?所以我觉得,我理当将自己献上给神。

基督时报:对现在农村教会的感想?

答:其实这里很难兴旺起来,信徒都是老阿姨,她们过了这个年纪,基本已经安顿在这里了,让她们去做传道人她们也不愿意。所以这些教会很难从内部兴起传道人。我来这里之前,同工阿姨就祷告神,说能不能来个大学生。之后不久,我就来了。

大部分牧师都愿意去大城市,委身在大教会,但是这里更需要牧师,更需要年轻的传道人。


基督时报独家稿件,欢迎个人转载和分享,请注明来源与作者。其他平台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