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微信

【从小斯高考后自杀的悲剧谈起】福音的恩典:如何走出个人成长中的心灵之殇

作者: 千与千寻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6年06月28日 10:20 |
播放
小斯生前图。 +
小斯留下的“说说” +

编者按:
年年高考后,几家欢乐几家愁。今年6月也是如此,尤其在网上引起关注的是一起小斯(化名)的悲剧。
“我真的要自杀”,这是四川达州市的高中生小斯在QQ空间留下的一条“说说”,而今看来更像是他的“绝命书”。他在高考后跳河自杀。年纪轻轻的小斯,为什么一去不回?也许,从他发布在其QQ空间的一条长达2800余字的“绝命书”中,可以找到一些端倪。而其中,最为残酷的是,小斯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错位的爱。父母爱之深而责之切,但对于小斯而言,却是无法理解与感受,反之却成了压在他心底的重担。这样的案例其实并非只是在小斯身上,许多人都背负着这种重担。本文中作者回顾了她如何走出这种重担与阴影的过程。


小斯(化名)高考后跳河自杀,已经不是新闻,但他父母说的话,让我心里涌上来说不上是悲哀还是无奈的滋味。

“那都是为了他好”。

“没想到他这么记仇,他怎么就不想想我们的好?”

孩子已经走了,而父母却未曾看见过孩子,是的,未曾看见过。

父母只活在自己的世界,希望孩子是自己头脑里的孩子,面对一个真实的生命,却未曾看见。

这不单单是小斯父母,中国这样的父母何其之多,代代都有,代代轮回,代代悲剧……

讲讲自己的故事吧。

有篇文章,叫《如何摧毁一个孩子》。

列举文中几个小标题如下:

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

经常拿比他“行”的孩子刺激他;

父母把自己塑造成家庭牺牲者的形象,这样会使孩子产生罪恶感;

和孩子说话的口气绝不能和蔼,切不可使用商量的口气,一定要使音量达70分贝以上,一定要用命令的口气;

当众出孩子的丑;

……

打开以后,没读完就慌忙逃出,因为压抑,惊恐,心跳加快,实在没有勇气继续。

因为,我又一次要面对一个面对不了的事实:我是碎片,被母亲撕的。

一直认为自己有很多心理问题,比如自卑、懦弱,比如不能接纳自己,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如此,直到开始关注心理学。心理学上讲:任何一种心理疾病,追根溯源,都是童年时的创伤。

刚开始,我觉得自己的童年那么远,留下来的记忆寥寥无几,二来,我也没觉得自己的童年有创伤。

然而,当我试着静静地去回忆小时候的自己,竟然泪湿枕面。

我分明看到母亲一张又一张愤怒低吼厉骂的脸,分明看到那个蜷缩在一角委屈伤心的小小的自己。

而,这个时候我已经初为人母。

我开始知道,我的自卑、懦弱、不接纳自己等等这一切的原因,都指向了原生家庭,都指向了我的父母。而我的童年大致是母亲暴怒父亲缺席。

由不得自己地,我产生了怨。

我怨母亲曾经那样去打压那个小小的我。哪怕一行客人赶到家里问她怎么调教出来那么乖巧懂事会读书的女儿,好得到经验回去教导自己的孩子,她也是当众损我贬低我。

我怨母亲,我都已经当妈妈了,她还会说我不是人,还会说别的谁谁比我会来事,还非要我按照她的建议处理事情。

我怨母亲,我怨她的暴行从未停止。

我开始用一切机会,让她明白我的想法,让她明白她不能再那样伤害我。

然而,不但没有得到我想要的结果——她开始反思自己——相反,我惹恼了她。

我无形中用了她对我的方式对她,训斥了几句,然而,我毫无胜利高兴之意,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内疚和后悔。

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根本就没懂心理学文章。而且,每看到童年阴影类的文章就慌忙逃出。因为怕,怕碰触内心深处的那些伤害。

直到新的争执再次发生,我认为母亲的话语伤害到了自己,哭到不能自已。她生气了,觉得我小题大做,根本犯不着哭,甩过来一句:从此以后,我们河水不犯井水。老公连忙解释,她说:当妈的还不能说自己孩子两句吗?更何况我啥也没说。

至此,我彻底明白,想让母亲改变,那是天方夜谭。

而,那一晚,我暗暗决定,以后再难都不会向她诉说。

后来,继续关注心理学,我明白了,看见伤害,是通往治愈的第一步,而“暗暗决定”是从心理上弑杀了母亲,剔肉还骨,从此开始独立。

有次,与老公发生争执,我很恼火,气冲冲地说了句他,说什么我都不记得了,但是,我记得当时,说完后,自己心里猛地一惊,因为我觉得那一瞬,我已经成了母亲,我觉得我的表情眼神语气都与她一模一样。

是的,我不知不觉都已经变成了她。心里泛起一阵恐惧。我居然成了自己努力摆脱的一种样子。冷静下来,想想,也甚为正常。越是极力摆脱某种东西,必会成为某种东西,因为时时以它为中心,思考、体悟、生活,身陷其中,怎么可能不被吞噬?就像青春期的叛逆青少年,他们的叛逆根本不是活出了真正的自己,他们并没有摆脱来自父母的压力——你让我成为那个样子,我偏不,我偏要成为你不喜欢的样子——这还是以父母为中心的。

接下来的很长时间,我都很无助,我后悔自己关注心理学。如果不去探究自己心理问题的根源,我也不至于这么怨恨母亲,顶多自己自卑,认为自己什么都不是。现在不仅扯上了母亲,还知道自己已经成为母亲的样子,而且我也还会把这些样子投射给女儿。一股绝望。

女儿慢慢长大,就要十一个月了。越来越不好带,吃饭边吃边玩,不坐推车不坐餐椅,总是要抱,站跳翻爬,一刻不消停。

有天中午,她又莫名地烦躁,实在没办法,带她在走廊里随便转悠,顿感无奈,不知道为什么要生下一个孩子,整天围着她转,什么都做不了。

就在这深深的惆怅里,我突然就看见几十年前,母亲也一定遭遇了这样一个时刻,突然就开始有点释怀。

对啊,她也一定像我爱女儿一样爱我,但因她的教育见识甚至所处的时代所囿,她面对一个小小的孩子,只能做出非打即骂的举动,只能有“我是你妈,我还不能骂你两句”的强权思想。

我突然就开始看见了真实的母亲,而非那个我头脑里希望的母亲,她的确不知鼓励孩子,的确脾气暴躁,她也深深自卑,但她也一定在她的能力范围内,给了我她能给予的最好的一切!

我甚至看见,在她小时候,她一定遭遇过来自家庭的更为严重的语言暴力甚至凌辱,而她从未怀疑过那有什么不对,一切都合情合理,所以她把来自原生家庭的一切都投射给了我,所以悲剧重演,所以改变不会发生。

我看见母亲年轻时,也会看着正在睡觉的小小的我,面露微笑,而这是她化解困难生活的诗意和动力。

我看见苍老的驼背的母亲,虽然嘴里讲和我井水不犯河水,但总隔段时间就打个电话问我家里的长长短短。

抱着咿咿呀呀的女儿,我泪眼模糊,深深感谢上帝,感谢他让我看见伤害,帮我慢慢愈合,帮我慢慢开始真正理解父母,最终接纳自己。

是,我知道,这只是一次情绪体验,要真正去接纳和爱真实的母亲,仍需时间。深入内心的理解绝不是几分钟之后就能一劳永逸。

但,这一定是一个好的开始。看见了,懂得了,理解了,慈悲就会发生,爱就会到来。

接纳了原生家庭,才会接纳自己,才能与自己和解,才会斩断原生家庭的代际悲剧重演,才能给自己的孩子毫无硝烟的天空。

从此,爱就在三代人中间汩汩流动。

这个爱,不讲强权,只讲平等。这个爱,不讲下对上,只讲我对你。这个爱,不讲孝顺,只讲尊重。这个爱,是真爱!

至此,你才会深感幸福、宁静、自由。

这只是我的故事,但我相信,每一个人的成长必定伴随父母的伤害,只是程度各异,因为没有完美的父母。

如果你把一切心理问题归因于自己,你会恨自己,这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你越来越糟。

如果你把一切心理问题归因于原生家庭,甚至你和原生家庭一刀两断,但,你会生活在恨中。请不要止步于恨,它只是开始,请慢慢地,一点一点走下去,直到宽恕和爱到来,那个时候,你才能自由。这需要时间,可能需要以年为计时单位。

重新审视原生家庭,你如果没有发现一点问题,那你要问问自己,怎么理解孝顺。

我知道,做为一个码字工,被误解被骂是势必的。

可能会有人骂我:父母养你多不容易,你居然这么不能理解,还怨恨。

我想说:父母伤害行为本身不能因为他们养育的劳苦,就可以被视为正当、合情合理,更不能被代代推广!

如果,你也遭遇了像小斯一样的言语或行为暴力,也在我的故事里看到自己的影子,但你没有轻生,没有怨恨,反而,更加坚强。请不要轻易责难像我和小斯一样的人,请你先问问自己:我幸福吗?我真的幸福吗?我接纳父母吗?真的接纳他们本来的样子吗?

我不是呼吁要怨恨父母,我只是想说,你为什么没能活出来真正的自己?你为什么没能让自己的生命力欢悦流动?你为什么总深感压抑?你为什么不能接纳自己,觉得自己太丑太胖太瘦,太失败,太窝囊……?而要回答这些问题,一定要回到原生家庭。

且,接纳了原生家庭,真爱父母,你才会接纳自己,真爱自己,因为,那是你的一部分。

和合本圣经上共有十处“孝敬父母”。

面对这四个字,大家遇到的最多的问题,无非就是:你信主,父母反对,这个时候怎么孝敬?

牧者定会告诉你:要孝敬父母,只能理解为在主里孝敬父母。也就是说,哪怕父母反对,你也要信主,这个不叫不孝敬。

那么其他时候该如何理解孝敬?除了信仰,生活里还有那么多事情啊……

NIV版的英文圣经里,没有“孝敬”,所有中文里的“孝敬”,与之对应的英文是“honor”,它和“respect”是同义词,意为尊重。

耐人寻味……

 

基督时报特约撰稿人文章。原文标题为《福音的恩典:如何走出个人成长中的心灵之殇》。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