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3日
微信

宗教基因赋予爱德基金会参与公益时更多资源和优势

作者: 郑欣荣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6年01月26日 11:23 |
播放

去年,爱德基金会度过了它30岁的生日。三十而立,这代表着这家由中国基督徒成立的如芥菜种的一家公益慈善机构虽经历过风雨,但仍然在稳定成长,并成为中国民间公益基金会中最重要的一支力量。

回顾起成长,正是其宗教基因赋予它在参与公益与社会工作时更多显著的资源和优势。201512月的《中国慈善家》杂志上,《爱德基金会:信徒的公益平台》一文回顾了有宗教基因的爱德基金会怎样在中国走过30年的历史,以爱德为一个案例让人看到宗教团体和宗教人士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时,宗教因素赋予其的特色。

爱德的自我介绍是“爱德基金会是一个由中国基督徒发起、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的民间团体。”然而,事实上在1985年这个组织最初成立之前,它确实有“流产”的可能,因为当时中国还没有民间发起的公益组织,但30年过去,“它已成长为中国民间公益基金会中最为茁壮者。从综合实力打量,能与其比肩者屈指可数。”《中国慈善家》评论说,“30年里,整个中国在改革开放中不断转变。政策变了,文化也在变,作为一家具有宗教基因的民间公益基金会,爱德基金会的成长壮大,无疑是社会开放的鉴证。”

但回顾这30年路“走下来并不能算顺利”。比如因为其宗教基金,在出生后的20多年有更多机会获得来自国际的基督徒给予的支持和资源,最高时甚至达到98%的比重。虽然这些资源是来源于有爱心、有信仰的个人,仍旧招致不少诘问,“你都是拿海外的钱,那你不是洋人的走狗吗?”为此,爱德基金会做出详细解答,比如中国还在发展、国际友人献爱心、确保机构独立性等等,但即使如此,聆听者也未必有耐心。

但伴随着“中国进一步开放,经济加速崛起,综合国力持续提升,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呈现疲态”,爱德发现“中国已经到了一个既要接受援助,又可以提供援助的转型期。它打算站在国际平台上,向国际社会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回馈”,于是爱德从2013年开始调整募款方向和资源结构,“2013年开始,连续3年,其国内筹款量超过海外筹款量”。

与此同时,爱德开始成为援助国际的一支力量。“在太平洋的岛国密克罗尼西亚,在马达加斯加,爱德基金会开展了沼气池项目;贫困帮扶与灾害救助,他们涉足尼泊尔、菲律宾、朝鲜、肯尼亚。201571日,爱德基金会在埃塞俄比亚设立非洲办公室,正式开始了其成系统、成规模的国际化进程。”而这些“首先走出去的项目,也是借宗教之东风”,比如在埃塞俄比亚的项目首先是以圣经印刷为基础的印刷业务公司。

宗教基因也让爱德保持许多基督教的道德特色,丘仲辉告诉《中国慈善家》说:“基督教崇尚的理念是谦卑,所以一般来说对个人的采访,我们不会去做。”另外,其宗教基因也让爱德基金会相对拥有更多资源,包括物质和文化。

“这让爱德基金会参与社会工作时,优势明显。”比如,爱德基金会一直在将宗教力量导入公益领域。除了每年大量善款来自信徒之外,爱德基金会还与教会合作,开展具体项目。自2002年以来,共资助教会开展社会服务项目210多个,直接受益人口近30万人。另一方面,爱德借助慈善研讨会等,来推动更多的教会和基督徒关注公益慈善。

 与此同时,宗教基因也让爱德在参与国际援助时可以更细腻得处理很多宗教和民族因素。“常理来看,爱德应该是非常敏感的机构,涉及外事、宗教,而且我们的项目区都是在西部,那是民族地区,我们又与大量的国际机构打交道,本该是敏感中的敏感。但是你做好你的本分,无论是身边的人还是政府,他们会看到,爱德真正想做什么。”

伴随着社会的开放,中国政府也越来越强调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2012年,国家宗教事务局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未来,宗教人士和团体如何更多得投入社会发展之中,是教会越来越关注的话题。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