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微信

上帝与黄金——多少才够用?

作者: 作者:克劳斯基,杨超越译 | 来源:基督时报蒙允登载 | 2015年05月26日 13:25 |
播放
编者按:


清华大学教授岛子的圣水墨作品《上帝与黄金》获德国第20届米苏尔社会发展基金艺术创作奖,作品印制成遮幅幕布,于大斋期和复活节期间连同艺术家的纪录片在欧洲三千个教区的教堂展出。《上帝与黄金》是中国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岛子将传统水墨大写意手法融合了基督精神而创作出一幅难得的佳作。
本文为评审团艺术总监克劳斯基博士评论《Gott und Gold Wie viel ist genug?》——《上帝与黄金——多少才够用?》的中文译本,感谢杨超越的翻译与岛子老师的分享。

上帝与黄金——多少才够用?

万物皆有价。钱能买到一切。任何东西都有它的等价物。如果用这种生意场上的道理来决定生命的价值,毫无疑问是危险的。“一个人不能事奉两个主”,登山宝训中这样说道,“不是恶这个、爱那个,就是重这个、轻那个。你们不能又事奉上帝,又事奉玛门(意即财利)。”至高的善,终极价值——该用哪一种货币来衡量?我们相信哪个上帝?我们又向哪个上帝祈祷?

法兰克福汇报曾以“为金子疯狂”为题撰文暗指现代淘金潮,文章指出,许多国家抓住这场淘金潮,以满足人们持续攀升的对黄金首饰的需求。这种需求还被视为对抗经济危机的万能药。然而,许多迹象都预示:“照单全收”并非解决方案,而是问题本身所在。

我们如何共同打造一个世界,让人人生活都美好?对于米索尔基金会而言,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回答“对每个人而言的美好生活”是什么。这个问题将明确成为这届大斋期幕布的主题。

文字与图像

《马太福音》第6章第19-24节的登山宝训启发了中国艺术家岛子。登山宝训对耶稣来说是另一个世界的图景,在那里天国临在,所有人都过着幸福的生活。因为登山宝训是神的呼召,所以听者有效。耶稣的话语对我适用!

第二十届米索尔基金会大斋期幕布与以往不同,此次艺术家采用了抽象的创作手法,将形式和色彩简化。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画面极具深度和表现力,为观者提供了或者说激发了观者祷思冥想以及精神的入口。在这里,原本熟识的可能看起来陌生,习以为常的将经历一番变化。本质的东西一目了然。来自北京的艺术家岛子强调,他在作品中使基督教的信息内核变得可见,并不想图解圣经叙事。正是通过对本质的专注,作品使观者探寻自己内心的图像,并以此帮助他们与敞开的上帝相遇。

非写实?

作品仅使用了金色、黑色、红色和由黑色稀释而成的浅灰色。黑色和金色共同构成一个十字架造型。纵横界定了画面的中心和地平线,像一座桥一样向右上方略微升起:仿佛天地之间的一座桥,水石上方的一条路。毛笔的笔触使水和墨在精细的线条中呈现出流动的波纹变化。

巨大的金色石块锋利地楔入黑色横梁之中,使线条向上下断裂开去。

在中国传统水墨画中,金色并不常见:对于岛子而言,金色象征着太阳,象征着上帝一般的超拔和力量,但同时也象征贪婪和财富。黑色和红色象征着鲜血、死亡和苦难。灰色是黑色的一种变形,由纯白与深黑混合而成,寓意着:世界并非它本来的样子,因为人的罪而被玷污成了灰色。灰色因此象征我们的现实,我们被告知,上帝的国将要降临并可见,但尚未完成。

最亮的光和最深的黑暗:黄金的石头,下落的楔子,光之岛从黑暗之中升起,初始的亮光集聚四散:作品会因为我的所处与所在,所希望与所为,随着时空和光线的改变而改变——我们直觉到的充盈和独特的感知,都融合在这件充满禅意的作品之中。

黄金(金色的石块)象征着道成肉身的基督:他是信仰的基石(马可福音12,10),他是尚未到来的上帝的独子,为世界带来和平,而不是分裂 (路加福音12,51;马太福音10,34)。我们对他这块石头感到不满,因为他要求我们做出抉择:谁是你的上帝?你服侍的是谁?是上帝还是黄金?

这块石头让我们想起熟知的宗教艺术中金色的光,除了少数例外,金色的光都作为光环环绕在基督的(全能的基督)周围。

耀眼的黄金就像金钱一样散发着诱惑,而金钱通常是经济活动的唯一尺度。人类对黄金或其他贵重资源贪得无厌,抹杀文明,时至今日,贪婪还要为战争、驱逐、贫困以及整个宗教的破坏负责(比如尼日尔河三角洲地带或者刚果东部,为了争夺可用于生产现代电子设备的钶钽铁矿和其他稀有贵重金属而燃起争端)。

人类的贪婪使水、土地和天空都变成了灰色:世界并不是上帝希望的样子。我们的生活方式没有为共同利益服务,反而损害了共同利益。福音告诫我们,作为单独的个体或团体注定会走向破产,尽管如此,仍然存在一个保持平衡的支撑点。

耶稣宣扬聪明的贸易。以一个选段为例,其中指出我们应该与金钱一起增值。明智的、针对共同财富的经营才是社会契约的基础。耶稣告诫我们,不要积攒腐坏的财宝,并补充了一句:“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那里”。当耶稣谈论“财宝”的时候,他的意思是:那些能让我们喜乐的东西,才值得我们花费最多的精力去争取。我们习惯于妥协:可是我们何时反抗?信仰又是从何时起屈服?每个人都必须作出抉择:你们不能既事奉上帝,又服侍金子(参见马太福音6:24)。

岛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人能同时积攒天上和地下的财宝吗?我们积攒财富是错误的吗?我们不应当为未来、为长久的发展和不可预见的灾难担忧吗?难道耶稣教导我们放下自己的责任吗?谨慎节俭和贪婪敛财之间的界限在哪里?

十字架中的黑色强调了未来的痛苦、毁灭和人类存在的脆弱,但希望的地平线却保持敞开:黑色和灰色闪闪发光,细密的线条和金块也向观者散发着光芒。十字架右上方的(血)红色印章以三种不同的变体象征着十字架上的钉子,印章上三对一的变体排列象征着互通的三位一体:耶稣基督是三位一体和慈爱上帝的显现。在此基础上,上帝的大能显现,使我们克服障碍(使徒行传4,31.35),同心合意寻求新路,创造共同财富。另一个印章在十字架的左侧,第五个印章艺术家印在了画面右侧签名的下方。每一个中国艺术家都会用皂石、木料、肥皂和类似的材料制作属于自己的印章。作品的书法签名位于右下角。

上帝和黄金

自古代起,上帝与黄金就渊源颇深。黄金最初被用于宗教仪式和法律领域,“人们用黄金赎罪、献祭和偿付”。早期人们献给神实物和自然物,后来向神殿供奉金块、银块以及盖章、铸造和打制的金银。因此,毫不奇怪,稳定的贵金属在旧约时代已经赢得了很高的信誉:约伯称之为“贵重的”和“精致的”。人们用大量黄金装饰耶路撒冷圣殿以表对上帝的崇敬。

“金钱的上帝化”还是“上帝的金钱化”?当然,单纯将金钱妖魔化是完全错误的。耶稣也不那么做。必要时,金钱被作为交换的手段。它使世界范围内的贸易成为可能。

关键的问题在于:谁是主宰者?是钱决定人?是资产决定资产者?还是经济决定生活?俗语说:“金钱统治世界”。我们还是自己房屋的主人吗?我们能准确区分出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吗?哪里用金钱决定一切,耶稣的福音就在哪给我们亮出红牌。因为这样一切才能被合理的支付和计算,人们才是所有物的主人。

生活中,我们将希望的力量置于哪里?我们关注什么?从围着金牛犊的舞蹈,到耶稣与财主、穷人拉撒路的故事;特别是有个富有的少年人来问耶稣说:他该作什么事,才能得永生。耶稣的回答一语中的:“你们不能又事奉上帝,又事奉玛门”(马太福音6,24)。

多少才够用……

发光的金石周围散落着一些圆点似的小金块。看起来都是从大金块上分离出来的。左下方的小金块和巨石右侧的小金块是上帝为人类提供的。从小金块的数量“七”可以发现其中的象征意义,“七”是上帝创世纪的时间,是完美的象征:早在犹太教中,“七”就是一个神圣的数字。第七天的时候,上帝安息了。约瑟为法老解梦的故事中,法老梦见七头牛和七枝麦穗。每一个第七年都是安息年。圣灵七恩、七圣礼、七美德、七宗罪、第七封印和复活节前七周,“七”是上帝的数“三”和世界的数“四”之和。上帝将这一切交给我们保管,让我们去过饱足的、有价值的生活。创世纪中说:起初一切都“很好”。而如今我们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公平分配、如何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去生活。

多少才够用?对我来说多少意味着够用?难道我还需要更多的东西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吗?

对我的孩子和父母而言,多少才够用?

对于菲律宾渔民、巴西人和各大洲的穷人来说多少才够用?

我满足于“够用”吗?对于一份幸福和满意的生活而言,多少财产是必要的?

 “够用”不意味着“太多”,而是:“刚好适量”。“够用”是饱足,不是过剩:就像这样,保持原状,我并不需要更多的东西。

天主教社会学要求所有人共同行动。它提出,一个公正的社会秩序必须确保满足每个人的基本需求。因此社会有义务负责无劳动能力者、病弱者的生计问题。

团结合一还要求,将私有财产视为共同财产的一部分。正如画面中小金块采用了大金石的形状一样。这无关乎黄金的数量和大小:而关乎于我们将基督和三位一体上帝所造的均视为“美好的创造”。

 “对所有人而言的幸福生活”是什么反映出了一个全球化问题:早期基督教就告诫我们保护神的创造,保护那些无论远近的人,尤其保护穷人。这幅作品邀你以这种理解、从外化的角度观看这块黄金(腓立比书 2,6f):从十字架、痛苦以及十字架上的受难者中辨认出这块石头,也从中瞥见上帝的真理。耶稣给我们作出了榜样:远离权贵,接近下层那些跌倒的人和窘迫的人。以这种方式解读黄金和上帝的真理。

钱必须要派上用场,钱不应该控制我们。耶稣五饼二鱼故事中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的:招待和给予的人,不会变穷,反而会变得富有。赠予他人也是赠予自己。圣经中上帝这样告诫人们:“你们一切干渴的都当就近水来;没有银钱的也可以来。你们都来,买了吃;不用银钱,不用价值,也来买酒和奶。你们为何花钱买那不足为食物的?用劳碌得来的买那不使人饱足的呢?”(以赛亚书55,1-3)这是多么慷慨和无私的生活方式!金钱还是信任,算计成本获利还是赠予的喜乐:见微而知著。耶稣作见证:给予爱,让神圣之美充满生命,存在之自由皆为他人将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附:岛子教授简介
岛子(1956- ) 诗人、艺术批评家。(原名王敏),汉族,1956年11月生于青岛市,先后毕业于西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获文学学士、文艺学硕士学位,从事美术学教学、视觉艺术研究、艺术批评及诗歌写作,并策划艺术展览。 曾任西安市文联《长安》文艺月刊副主编,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学系主任,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现为中华美学学会会员,国际美学学会会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1997年受洗成为基督徒,后创作“圣水墨”系列。

批评家、诗人钟鸣评语:岛子早年事翻译与诗,是美国"自白派"诗人普拉斯最早的译家,也是现代摄影美术理论较早的阐释者与推动者,多年从事南方新媒介工作,继而由南往北,又一直从事大学美术教育,桃李满天下。教学之余,事水墨。很早以来,他便成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并在水墨中浸溃对基督教义的认知,画风独异,渐成一家之言,遂引海内外瞩目。值中国文艺价值最为混乱的今日,不能不察之三思。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