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8日
微信

【译稿】基督徒为何羞于表达自己的“真实困境”?

作者: 义工 宋帆 翻译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5年03月26日 09:14 |
播放

如果你熟悉教会文化,就知道基督徒对境况好坏的回答总是“好”,“不错”“我挺好的”。 或者进一步,如果你熟悉基督徒生活的循环规律,你多半会说“被神看顾和赐福着”。

我们大多数人常常会不假思索的做出这样的反馈,我一般也是如此。但有一个礼拜天,当有人问我(周末去参加教会)的感受的时候,我开始考问自己,然后坦诚回答说,除了美好的期许之外,我聚会后残留的感觉只剩下香茗和小吃在舌尖上的味道。

怀疑论者曾经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承认自己正遭受不幸或者经历苦难时刻,那就表明我们信心不够。按照这样的哲学说法,你与困苦的抗争,等于进行自我咒诅。 而另外的一些人会很快的告诉你,你应该坦然“以苦为乐”。 

这种生硬的“什么都很好”的回答,总是千篇一律,在策略上有很大的偏颇,这不仅会给基督徒带来捆绑,而且也会误导那些非基督徒。

有些人把基督教被当作一味包治百病的良药开给别人,但却只能证明这种理论:我们的信仰只是我们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的一种虚幻的精神寄托。 不良的教会中的八卦文化,也变相的鼓励会众们相处时隐藏自己的弱点,这种教会恶习甚至会向上沾染给教会中的领袖。我们的精神领袖们提彰显生活的透明度和确立问责制度的要求是很容易的,可是对我们自己呢?很明确,我们如何处理难以回答的问题很重要,有时即使只是一句简单的“最近过得好吗?”

过去我曾经有时候避免去教会,因为我认为等到过下次我把自己的问题解决后再去更好,这样我就不必在人前强作欢颜来掩盖实际上我遇到麻烦的情况。这个想法几乎变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习惯,现在我会为自己那样的不成熟和骄傲而羞愧。本来互为肢体的基督徒,我们其实应该开放自己,以真实的自我来坦诚相待。

在哥林多后书1章4节中,保罗说,“我们在一切患难中,他就安慰我们,叫我们能用神所赐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样患难的人。”但是,如果我更在意遮遮掩掩自己的软弱,那又如何能让自己能得安慰呢?

当我们羞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感情时,人与人之间善意的沟通就会受到限制。我们的自我限制也会让别人很难表达善意,而且给别的基督徒传递的信息是他们也应该如此“保持一致”。我们是否害怕如果我们坦承我们正处在烦恼,恐惧或者艰难当中,就会让神的荣耀,或者福音的力量有所损失吗?好吧,如果你能从对以上那些害怕中,获得自己个人的持续欢乐,那是会的。不过这种事从没来没有过。

基督耶稣并没有传天色常蓝的福音,但他确实代表那位为不完整的人留余地的神,神让我们有一个空间可以真实的表现自己。 

当我在生活的高山和低谷中起起伏伏甚至退步的时候,我很确定当我信主得救的时候,我也曾憧憬着从今往后的生活应该会变得完美。但是,真正的救赎的美丽,在于我们不仅是一次得救,而是时时都在得救:从我们的罪中得救,从我们不断的犯错中得救,从我们意识到的艰难困苦中得救。这种救赎不是让我们今生一直平步青云,而是让我们真实的感受到恩典与慈爱。

当我们领会了这份恩典与慈爱之后,我们就会乐意向别人敞开心扉,并借着恩典让别人也能对我们敞开心扉。让我们不论在信的还是不信的人眼里都是有力的见证······

基督徒的生活不是在完美感觉的细线上走钢丝,而是经历神在我们生命中持续的工作:救赎,医治,以及经历人生风暴洗礼后的恢复。

本文由义工翻译 阅读原文请点击此处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