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8日
微信

从公众微信平台“赛先生”看当代科学精神的消退

作者: 傅明知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4年07月30日 08:48 |
播放
7月23日,饶毅接受《中国青年报》的采访时,表达了自己建立《赛先生》的理念和思考 7月23日,饶毅接受《中国青年报》的采访时,表达了自己建立《赛先生》的理念和思考

721日,三位科学家创立了一个称为“赛先生”的公众微信平台,以此作为传播科学精神的平台。

“未来会不会不会有人愿意来做科学家了?”“赛先生”的创办人之一,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饶毅博士有这样的担心。他与鲁白、谢宇等三位颇具影响力的科学家共同创办了这个微信公众平台,作为科学界的发声平台,发布优质的科普文章,推广科学精神的文化。

饶毅在创刊词中写道:“近十几年来,中国社会和青少年越来越热衷于付出少而收获大的职业,对科学的热情越来越小。一个很有可能的后果是:我国科学的最高峰就在今后30年内。”三位科学家建立的媒体在科学界内引起的反响不小,但是在公众中能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力还有待观察。

媒体报道,在19992010年的高考状元中,选择就读“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最多,有358人;其次才是数理化基础类专业,仅有142人。高分精英抛弃理化生等基础学科,选择投身金融、经济等热门专业,让不少科研工作者失望,甚至有人感叹,当下的年轻人正在成为与科学家越来越远的一代。

这似乎成为了当今时代的一个悖论:人们每一天都享受着高新技术带来的便利,但是科学思想与知识在人们的头脑中越来越没有存在的空间。尽管人们每天都在享受着科技进步带来的福利,但是科研领域在大部分人眼里还一直是一个“神秘,高深,冷僻”的世界,令人“敬”而“远”之。除了几年一度的“神舟”飞船发射和网络媒体上纷纷扬扬的“转基因”之争以外,似乎所有和科学有关的事情都成为了象牙塔里的公主,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野。

中国的“科教兴国”战略已经实施了很多年,然而在现实中并没有预想中中国科学的繁荣,这是为什么呢?很多时候,科学研究的本身就是宣告:走这条路的人得不到直接的利益,换而言之,“这条路是窄的。”历史上的关键科学成果,很少是来自于实际利益的吸引,绝大都是源于探索者们对奥秘的求知。纵然如此,在很多的,甚至是巨大的投入之下,研究者们也多半不能得到自己寻求的答案。比起教科书中被纪念的重要名字,很多人做的工作往往是预备性的,试错性的,铺垫性的,没有可观的决定性成果的,换而言之,“这扇门是小的”。科学研究并不是和许多职业一样的一个职业,可以说它是为“特别的人”准备的“特殊职业”。

比社会的普遍求知欲减退更让人难过的是,越来越多的高级知识分子转向带来直接经济利益的专业。金钱成为了衡量的标尺,不能够直接转化成现实利益的事物都被视为了“鸡肋”。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了圣经中对很久以前的两个时代的描述:

那时候的人
又吃又喝
又娶又嫁
人又吃又喝
又买又卖
又耕种 又盖造

这是耶稣基督对挪亚时期和索多玛时期的概括——两个悲惨的时代,两个纯世俗的时代,两个除了肉体以外一无所知的时代。在创造的秩序里,神的灵引导着人的灵魂,纯洁的灵魂掌管着人的思想,思想世界决定着人的生活方式和所作所为。当人野蛮地抛开灵魂,只把物质的需要当做生活的全部时,人开始用肉体的欲望统管头脑,用头脑中的思想为心灵编制虚空的网罗。当人失去了健全的灵性,哪里又能产生正确的头脑,用求真的思想孕育真正的科学呢?若一个富商“有的只剩下钱”时,我们或许可以拿“土豪”来戏谑就一笑而过,但是当整个社会的高级知识分子都开始“有的只剩下钱”时,甚至绝大部分的高考状元都“有的只剩下钱”时,我们还呢笑得出来吗?追逐物质的社会,不仅会失去思想和科学,更会丢掉自己的灵魂。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